名句的诞生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完全读懂名句
从前听人家说洞庭湖风景很美,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分裂吴国和楚国的疆界,仿佛整个天地,日夜都在这座湖面上漂浮着。近来不曾收到亲人朋友的书信,年纪日渐苍老且身体多病,只有一艘小船与我相伴。想到关山北方,至今仍兵荒马乱,倚窗北望,不禁涕泪直流。
名句的故事
《登岳阳楼》为五言律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携带家眷离开夔州(今四川奉节),出峡后先到湖北江陵一带,暮冬之后,进入湖南岳阳,登上人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
三国时期,吴将鲁肃率兵驻守湖南岳阳,相传“岳阳楼”即是当时鲁肃在洞庭湖训练水师的阅兵台,后来岳阳改地名为巴陵,“岳阳楼”也改称“巴陵城楼”;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驻守岳州,他将此楼大幅整修,先名为“南楼”,后又易名“岳阳楼”。
晚年的杜甫,不但耳朵渐聋,且饱受肺病、风痹等病痛折磨,还过着水陆漂泊、居无定所的生活,当他来到湖南岳阳,登上岳阳楼远眺那浩瀚湖水,更显其一身孑然孤寂,抚今追昔,写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之句,遥想远古的东周春秋,这里曾是分割吴、楚两大诸侯国土的重要标的,又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所记:“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正可说明洞庭湖的雄奇辽阔,仿佛能容纳整个天地日月,尽收浮于水面之上。
向来感时忧国的杜甫,望着神往已久的壮丽景色,心中焦虑的仍是大唐接连战事,好不容易才平息动乱八年的“安史之乱”,如今又遇上西南吐蕃的大举入侵,个人身世之悲苦,国家存亡之忧患,诗人倚楼念远,忍不住老泪纵横、涕如雨下,写下此一千古绝唱,从此岳阳楼不仅是骚人墨客流连之所,更成为文学史上的一处瑰宝圣地。
历久弥新说名句
自唐以来,位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已为文人墨客登临胜地,年纪稍长于杜甫的诗人孟浩然,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作五言律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其颔联写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是孟浩然寄赠在长安担任丞相的张九龄,原是希望得到丞相引荐,以入仕途,但因诗中生动描绘洞庭湖云雾蒸腾以及岳阳古城的雄伟景观,遂成为后来能与杜甫《登岳阳楼》相互竞美之句,传说后来人们登上岳阳楼,见到墙上镌有孟浩然和杜甫的诗作,多不敢再往壁上题诗。
其后,岳阳楼在战乱中遭到破坏,到了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当时巴陵郡守滕宗谅重修岳阳楼,他与名将范仲淹不但是同年进士,两人也是好友,滕宗谅在岳阳楼筑成之后,附上新楼草图,修书一封,请当时在河南邓州任知州的范仲淹作记,也就是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文中写道:“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将岳阳楼四周宏伟景色,刻画淋漓,篇末又抒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展现其以天下百姓为先的崇高胸怀,至今更为后人朗朗诵读。
南宋爱国文人辛弃疾,其词作《满江红》下片云:“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意思是说,东周春秋吴、楚占据长江中下游一带,三国曹魏和蜀汉为敌,当年这些英雄人物,已为西风吹尽、了无痕迹;想到自己仕途失意、调动频繁,国家战事还不能休止,头上却已生出白发,感叹人间哀乐荣辱,循环往复、今昔相同。其中“吴楚地,东南坼”,即出自杜甫《登岳阳楼》,作者援引古来英雄,成败转眼成空以为戒,领悟对世事不必太过执著。
明代文学家李东阳,16岁考取进士,时有神童之誉,他在《麓堂诗话》提到自己曾题《岳阳楼》诗联:“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古人情。”由于作者为湖南人,又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后来此一诗联也被镌于岳阳楼上,上联“吴楚乾坤天下句”,正是赞美杜甫《登岳阳楼》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堪称天下旷世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