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柏行》古诗翻译赏析-杜甫-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七言古诗 时间:2024-09-01 02:35

唐诗三百首第58首杜甫的《古柏行》,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三卷七言古诗。诗人平生最为称慕孔明,古柏是此诗咏诵的主体,但诗人不重古柏形状的描绘,注重的是其壮伟的气势。因诗人将对孔明的悼念与礼赞寄托于古柏之上,篇终以“古来材大难为用”之喟叹作结,如喻孔明材大而不尽其用;而材大难用,亦蕴含自喻才似孔明而人莫用之自伤。

古柏行作品原文

古柏行

杜甫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工。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古柏行》古诗翻译赏析-杜甫-唐诗三百首

古柏行译文注释

译文一

孔明庙前有一株老柏树,树干如青铜树根如磐石。

树皮白溜树粗有四十围,青枝高耸入云达二千尺。

君臣际会如今已成过去,树木至今犹为后人珍惜。

云飘来柏树浩气接巫峡,月升起柏树寒意通雪山。

回忆从前路过锦亭以东,先帝武侯同在一庙祭奉。

高大枝干矗立在古郊原,彩绘幽深殿宇空寂肃穆。

虎踞龙盘深深扎根大地,耸立苍穹迎着暴雨狂风。

挺拔是由于神明的扶持,正直全靠自然造化之功。

大厦将倾需要栋梁之材,树重如山万牛也难拉动。

不露文采已使世人震惊,不怕采伐可有谁能去送?

古柏心苦难免会有蝼蚁,柏叶飘香终会停宿鸾凤。

志士仁人请你不要怨叹,古来就是材大难得重用!

译文二

夔州诸葛亮庙前有一株古老的柏树,枝干似青铜般苍劲,根脉如巨石般坚硬。仿佛挂霜的白皮润滑得雨水都难留住,有四十围粗,青黑色的浓阴密布,直耸入天,有两千尺高。刘备、诸葛亮应缘际会,君臣相遇,成就宏伟事业,就连他们庙前的树木也因此而被后人爱惜。古柏之气连接着巫山而来的漫长云雾,古柏之寒连通着雪山升起的皎洁明月。

想起我曾经从锦亭东面绕路而来,看到先主刘备和武侯诸葛亮被合祭在同一座庙宇当中。庙前古柏的枝干崔嵬,郊外原野深有古意,庙内深幽的彩绘啊,却空荡荡的无人观赏。古柏虽傲然得到了庙前的土地,但孤高地直入苍天,却难免招惹狂风。它至今安然无恙是靠神明在庇护,它如此正直是大自然所造成的。如果大厦将倾需要栋梁之材,这株一万头牛都拉不动的如山般重的古柏正能建功。不必显露纹彩,自然举世皆惊,它不推拒砍伐,但谁又真正重视呢?柏心虽苦,也难免蝼蚁的侵蚀,柏叶芬芳,终究会吸引鸾鸟前来寄宿。志士和隐者都不要叹息啊,自古以来,巨大的良材就难以得到重用。

注释

孔明庙:指夔州的诸葛亮庙,诸葛亮字孔明。

柯(kē):草木的枝茎。

霜皮:别本作“苍皮”。

君臣:指刘备和诸葛亮,也即后文的“先主武侯”。

锦亭:成都有锦江,杜甫曾在其上建亭,即名为锦亭。

閟(bì):紧闭。

崔嵬(cuī wéi):高大貌。

户牖(hù yǒu):户为门,牖为窗,合指门窗,此处借指屋内。

苦心:指柏树心苦。

《古柏行》古诗翻译赏析-杜甫-唐诗三百首

古柏行作品鉴赏

赏析一

这首咏物诗,是大历元年(766)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诗中借咏古柏歌颂孔明,抒发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和胸中抑郁不平的感慨。诗的前半部分是怀古,以古柏的形象和后人对古柏的爱护表达对诸葛孔明的敬爱之情。“大厦”以后,转为讽今,由孔明得以施展才能联想到今天古柏高大却无以见用。表达了诗人对朝廷不重用贤才的不满和怨愤。全诗以物咏怀,看似处处咏柏,无不处处喻人,句句双关,寄意深远。

本诗主要歌咏夔州孔明庙前的古柏,通过描写古柏的高大形象表达诗人对诸葛孔明的崇敬之情,并借以抒发诗人不得用事、壮志难酬的悲愤,表达诗人对朝廷不重用贤才的不满。首句中的“孔明庙”、“老柏”都指夔州的庙。

诗的前六句为第一段,诗人先从正面描写古柏,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古柏的伟岸挺拔,古朴坚实。“云来”十句为第二段,诗人由夔州古柏,想到成都先主庙的古柏。其中“落落”两句,借咏柏寄托感慨,将咏柏和咏人结合在一起,既写树,又写人,树人相融。“大厦”八句为第三段,诗人因物及人,大发感想。最后一句语意双关,抒发诗人宏图不展的怨愤和大材不为用的感慨。全诗比喻恰当,语多双关,寄意深远,是咏物诗的名篇。

赏析二

此诗约作于大历元年(766年),杜甫游历夔州诸葛亮庙,见庙前古柏葱郁挺立,遂有感而发。首句开门见山,随即描写老柏形貌,“霜皮溜雨”一联极佳,虽夸张而有章法,不过不失。随即从古柏联想到诸葛亮,因为受到刘备重用,才能开创事业、流芳千古,正因如此,后人爱乌及屋,才会爱惜这株老柏。诗人忽而写柏,故而写庙,忽而联想到庙中祭祀的“先主、武侯”,将这三点完美地联成整体,因为他的慨叹和联想,也便由此三者间的关联而来。

“云来气接”一联,亦不逊色于“霜皮溜雨”联,则古柏郁郁葱葱,参天而立,皮白若霜,干直如柱的形貌便如妙笔绘于纸上,几可目见,杜甫遣词造句之功力实在非凡,而又自然得不见一丝斧凿痕迹。继而说自己从成都而来,那里刘备、诸葛亮君臣合祀,正见“与时际会”,而此处更见古柏森森、祠堂空旷,一派沉重、抑郁的历史感便扑面而来。经此联系后,复将笔触仍归于老柏,说老柏得神明扶持,得造化孕育,正直高大,可谓难得的栋梁之才,而老柏自己也并不惮于遭到砍伐,若能得其所用,即便抛弃生命又有何憾呢?这既是在说老柏,也是暗指诸葛亮。杜甫非常仰慕诸葛亮,他在川中隐居期间,曾经写下过大量歌咏赞颂诸葛亮的诗篇,在杜甫看来,这老柏正是诸葛亮“鞠躬尽悴,死而后已”精神的化身。诸葛亮曾隐居隆中,“不求闻达于诸侯”,正如参天老柏之“不露文章”,但一旦刘备来访,君臣际遇,诸葛亮立刻“未辞剪伐”,成为了大厦的栋梁。

可是老柏终究还是和诸葛亮不同,诸葛亮有人重用,老柏却“谁能送”,虽然“香叶终经宿鸾凤”,如今却只“苦心岂免容蝼蚁”。诗人为此不禁发出慨叹:“古来材大难为用。”表面上,他是在为老柏而喟叹,是为了似老柏一般具有大才而又无诸葛亮一般际遇的“志士幽人”而喟叹,其实他是在为自己的遭际而慨然叹息。杜甫深怀忧国忧民之心,具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志向,但却一生沉沦下僚,难得重用,正如眼前这株老柏一般,空有栋梁之才,却始终无人能用。“古来材大难为用”,这一结句透露出的是无奈的苦笑和深深的叹息,杜甫借老柏而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最终点明“冥冥孤高多烈风”的主题。

《古柏行》古诗翻译赏析-杜甫-唐诗三百首

古柏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号:字子美,号少陵

籍贯: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

作品风格:沉郁顿挫

诗人小传: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曾担任过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而被贬为华州参军,后辞官归隐于成都,建草堂而居。剑南节度使严武荐其为属官,杜甫全家因而移居四川奉节,两年后他离开奉节,辗转流离于江陵、衡阳一带,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病逝于湘江的一艘小船中。

杜甫半生漂泊,又经安史之乱,惯见民间疾苦,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毕见于作品之中。青年时代他亦怀抱大志,与李白等人交游,诗风较为明快、恣意,中年后则变为沉郁顿挫,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此被誉为“诗史”。尤其在律诗上,他表现出了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后人也因而赞其为“诗圣”,诗而能成圣者,唯杜甫一人而已。唐诗人元稹评价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诗经》里的国风)、骚(屈原的《离骚》),下该沈(沈佺期)、宋(宋之问),言夺苏(苏味道)、李(李峤),气吞曹(曹操)、刘(刘备),掩颜(颜延之)、谢(谢灵运)之孤高,杂徐(徐陵)、庾(庾信)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