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古诗翻译赏析-岑参-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七言古诗 时间:2024-09-01 02:28

唐诗三百首第54首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三卷七言古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品原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古诗翻译赏析-岑参-唐诗三百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译文注释

译文一

北风卷地而起吹断白草,塞外八月即是满天飞雪。

真好像一夜间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梨花迎风盛开。

雪花飞进珠帘浸湿罗幕,狐袍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的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铁衣冰冷难穿戴。

浩瀚沙漠遍地都是寒冰,万里长空聚满暗淡阴云。

中军设宴欢送回京客人,胡琴琵琶羌笛一齐演奏。

傍晚雪花纷纷飘落辕门,红旗冻结风吹也不翻动。

从轮台东门送你回京去,去时雪花落满天山道路。

山回路转霎时看不见你,雪上空留一行马蹄印迹。

译文二

北风翻卷着地面,白草纷纷被吹折,谁能想到塞外在八月间便天降飞雪了呢?就像是一夜之间,春风来到,千万株树木都盛开了梨花似的。白雪侵入珍珠帘幕,沾湿丝绸帐幔,就算裹着狐裘都无法感到温暖,更觉锦绣的被褥实在太单薄了。将军冻得都拉不动他镶角的强弓,都护的铁甲因为寒冷而难以穿着。沙漠上纵横着上百丈的坚冰,浓云如同愁绪一般遮蔽了万里天空。我们在中军帐内摆下酒宴,为即将回京的人饯行,有胡琴、琵琶和羌笛来伴奏。送行到辕门边的时候,只见大雪纷飞,狂风牵扯着红旗,但红旗却冻硬了竟不翻转。

我们在轮台东门送你归去啊,你离去的时候,大雪遮满了天山之路,山路曲折,很快就看不见你的身影了,只在雪地上留下一行骑马通过的足迹。

注释

武判官:武姓的节度判官,名字不详,应为岑参在封常清军中的同僚。

白草:西北地区所产一种牧草,秋日干枯色白,牛羊嗜食。

胡天:胡指北方或西北方游牧民族,胡天即指游牧民族散居处(塞外)的天空。

角弓:两端装以兽角的强弓,属高级品。

都护:官职名,两汉和唐朝中期以前都曾在西域设置多个都护府,以都护镇守其地。

瀚海:指沙漠。

阑干:有两义,一是“栏杆”的异写,一是指栏杆状纵横交错,此处为后一义。

中军:古时军分上、中、下或左、中、右,以中军为主帅居处,这里是指帅帐。

胡琴:胡人的拉弦、弹拨两用乐器,据说出自奚族,也名奚琴。北宋欧阳修《试院闻胡琴作》有“胡琴本出胡人乐,奚奴弹之双泪落”句。

辕门:军营营门。古时军队扎营,以车环围,出入处以两车车辕相向竖立,状如门,故称“辕门”。

掣(chè):牵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古诗翻译赏析-岑参-唐诗三百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品鉴赏

赏析一

后人点评:

清人王夫之:颠倒传情,神爽自一,不容元白问花源津渡。“胡琴琵琶与羌笛”,但用《柏梁》一句,神采惊飞。(《唐诗评选》卷一)

天宝十三年(754年),岑参再次出塞,出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在给前任武判官送行之时,诗人写了本诗。本诗写于轮台,是一首歌咏边地雪景的诗歌,寄托了送别的感情。虽然写雪中的离别,但诗人紧扣题目来勾勒边塞大雪飘飞的壮丽景色,句句写雪。

本诗围绕“雪”展开。开头写雪景,把野外的冬景和南方的春景对比着写,好似一夜之间天地回春。接着,诗人由帐外写到帐内,突出天气的寒冷。然后又写到帐外,勾勒出塞外壮观的雪景,为下文的送别铺垫环境。结尾写诗人送武判官出门时,正遇大雪。黄昏时的山路曲折难走。武判官的身影已经消失不见,诗人却依旧远望。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也反映出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本诗连用了四个“雪”字,串联起“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几个与雪有关的画面。全诗景色别致,色彩清丽,颇为动人。

本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既豪迈又柔美,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本诗的语言明快优美,善于换韵,且能与场景的交替相配合,节奏旋律参差有致。在《昭昧詹言》中,清代桐城派文学家方东树曾夸赞这首诗“忽如六句,奇才奇气,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

赏析二

这是一首边塞雪天送别诗。诗兼顾咏雪与送别,而白雪是全诗的中心线索,雪景贯穿首尾。开头二句就抓住了边地风猛雪早的特点,用“卷”、“折”二字突出了席卷一切的塞外朔风的威力,发端就气势峻拔不凡。三、四句是岑参的著名诗句。以一夜春风吹开千树万树梨花的壮丽图景来比喻塞外皑皑飞雪,取喻新颖,设想奇特,给人强烈印象,堪为摹写塞外飞雪的名句。接着写雪中的奇寒,积雪后的冰封大地的壮景。结尾紧扣雪景写饯别与送行,出辕门时,已是天暮,雪花又纷纷飘洒,红旗巍然屹立,风吹不动。友人离去之后,雪路上空留着马蹄印。以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描绘雪景,以景结情,突出了送友的深厚情谊。全诗意境壮丽奇瑰,风格雄豪,用喻新颖,充满奇情妙思,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

赏析三

这篇作品作为一首送行诗,无疑是成功的,但更成功之处,却在于岑参对塞外风光尤其是雪景的描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恐怕是诗歌史上描写雪景最著名的诗句之一。白色的梨花与雪片的类比,并非从岑参开始,南朝萧子显就写过“洛阳梨花落如雪”的诗句,但这是以梨花比雪,岑参却是以雪比梨花。我们不能忽视其中的感情色彩,换了一个身在中原的诗人,恐怕无法面对塞外酷寒的环境而产生出丝毫欣赏之感来,从而不会从落雪联想到梨花,更加“忽如一夜春风来”的铺垫。只有胸怀远大抱负,希望驰骋塞外疆场,为国效力的岑参,才会突然产生这般奇想。

此后诗人继续写雪,但却放弃了“春风”、“梨花”的欣赏语气,转而深入描摹雪天的寒冷。他用“散入珠帘湿罗幕”来说明寒冷无可躲避,用“狐裘不暖锦衾薄”来说明寒冷无可抵御,继而以“将军”、“都护”一联点明军旅生活。在如此寒冷的环境中,士兵们依旧苦守着祖国的西陲,虽未明言,但对军旅生涯的热爱、对戍边将士的颂扬之意,已力透纸背。

随即诗人利用“愁云惨淡”一句来烘托出淡淡的哀伤氛围,转向送别主题。他们在中军帐内设宴为武判官饯行,胡琴出自奚族,琵琶出自西域,羌笛出自羌族,这些都是来自于胡地的乐器,以胡乐佐酒饯行,加深了对军旅生涯(尤其是在西域的军旅生涯)的描绘。结尾送行之句同样精彩——“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武判官已经转过山坳,难以望见了,但诗人依旧恋恋不舍地望着他离去的方向,眼中已无友人,但在雪地上留下了坐骑的足印仍历历在目。这一结句余味隽永,别离之哀、怀恋之情,就在这远远地凝望中显露无遗。

最后再说说韵脚,与《走马川行》、《轮台歌》相同,作品大部分诗句也是句句押韵的,并且一断一转,平仄韵互换,以达到急促而参差的节奏效果。只有两处不同,一是从“散入珠帘湿罗幕”到“都护铁衣冷难著”共四句,一是结尾四句,也就是说,在朗诵时,这两处的节奏相对趋缓,以给读者留下更绵长的思绪。由此可见,岑参对诗歌节奏感的把握是非常老练的。

赏析四

诗人在开头先声夺人,先写了凶猛的风势,狂风使“白草折”,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猛烈的西北风刮得断草乱飞的景象,这也暗示了读者雪势也很大。“胡天八月即飞雪”中一个“即”字,生动地写出了从南方来的人惊奇的心理。

北风怒号,大雪纷飞后,诗人惊奇地看到了这样美丽的景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树枝上都缀满了晶莹的雪花,这好像是一夜春风使梨花开放了。诗人把白雪比作了梨花,非常贴切生动,雪花显得更加洁白美丽了,这也流露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忽如”二字用得非常妙,既写出边塞天气变化之快,大雪来得迅速,也再次流露出诗人惊喜和好奇的心情。“千树万树”,渲染了雪景的壮美。诗人将边塞寒冷的冬景写成了温暖的春景意境,让人内心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可谓神妙。

诗人写完帐外的雪景后,接着掉转笔头,开始写帐内。“散入珠帘湿罗幕”,雪花穿过“珠帘”,沾湿了幕帏。这一句承上启下,自然转入了接下来雪带给人们的影响。人们穿“狐裘”也不暖和,柔软的“锦衾”也显得薄了。“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两句互文,写有勇力的将军竟然连角弓都拉不开了,铠甲冰冷难穿。这些在南方人看来反常的现象,诗人写得细致入微,津津有味,这种冷反倒充满了情趣。

接着诗人将视角重新转移到帐外,“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广袤的沙海上遍布冰雪,辽阔的天空中乌云密布。“百丈”、“万里”这些都是虚数,诗人用夸张的写法描绘了一幅瑰丽雄伟、苍凉浩瀚的大漠雪景,气势豪迈。“愁”字也暗示了诗人对朋友在这样恶劣环境下离别的担心。

接着诗人由写景转写人事,“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这是写饯别的情景。在这严寒的天气里把酒纵饮,送别友人,“胡琴”、“琵琶”、“羌笛”这些乐器的罗列,表明了声乐的热闹。诗人渲染了一个热闹的送别场景,但是在热闹背后是诗人的离别愁绪。

客人走时已经是黄昏了,这时又下起了大雪,狂风又刮起来了,但是诗人看到,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不动,为什么呢?可能是被冰雪冻住了。这一个小小的细节却生动地表现出来天气的寒冷。这个细节写得非常精彩。

在轮台东门,诗人和客人依依不舍地分别了。这时大雪充塞了“天山路”,渐渐地客人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大雪中。诗人久久立在风雪中,目送着武判官的形象凸显了出来,结尾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流露了诗人对武判官的担忧和不舍的绵绵深情。

这首七古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将苍凉的边塞雪景写得奇妙和富有情趣,充满了浪漫色彩。诗人雪中送人的描写,真挚感人,结尾让人回味不已。描写场景的频繁转换,也使诗文更加灵动。整首诗格调明快,诗情丰富,语言简洁优美。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古诗翻译赏析-岑参-唐诗三百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

籍贯:荆州江陵(湖北江陵)

作品风格:雄奇瑰丽,热情奔放

诗人小传: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字号不详,原籍南阳,迁居江陵,是唐代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他于天宝三载(744年)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十载(751年)归长安,与杜甫、高适等游,十三载(754年)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任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而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即贬为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嘉州刺史等职,罢官后客死成都舍。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抒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且语奇体峻,意境颇新。后经六年边塞生活,使他的作品境界空前开阔,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边塞诗作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晚年诗歌则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更添奇壮特色,但也逐渐产生了隐逸思想。

唐诗常识

新乐府诗有很多形式,比如《走马川行》的“行”、《轮台歌》的“歌”,就都是诗体名称。《文体明辨》中说:“汉魏之世,歌咏杂兴,故本其命篇之义曰‘篇’,因其立辞之意曰‘辞’,体如行书曰‘行’,述事本末曰‘引’,悲如蛩螀曰‘吟’,委曲尽情曰‘曲’,放情长言曰‘歌’,言通俚俗曰‘谣’,感而发言曰‘叹’,愤而不怒曰‘怨’。”当然,此亦粗率而言,具体运用上没有那么严格。

更多岑参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