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的出处意思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5 07:08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名句出处

《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太史公自序

注释

社稷:原本指土神与谷神,后泛指国家。 毫厘:比喻非常小的数量。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的出处意思赏析

名句解读

完全读懂名句

《春秋》书中记载有36位国君被弒,52个国家灭亡,失去政治而流亡国外的诸侯数也数不清。归纳其原因,都在于不能固守根本(仁政)而已。这就是《易经》所谓“出发点有些微之差,最终将偏差千里”。我(司马迁)认为:臣子弒君、儿子弒父之所以发生,都不是旦夕的原因,而是长久积弊造成。所以,在位主政的国家领导人,不可以不明白《春秋》的道理。

历久弥新说名句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鉴(镜子)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他经常询问群臣:“隋炀帝为什么失去天下?”

前篇也数次提及,汉高祖刘邦曾询问群臣:“项羽为何失天下?我为何得天下?”虽有自得之情,但仍有“以前朝覆辙为戒”的用意,这都合于司马迁的警语。

名句可以这样用

国家领导人的施政方向必须正确,犹如射箭(乃至发射飞弹),出发点失之毫厘,结果会差之千里。因此,比政策方向更重要的就是施政心态,若心态不是为人民,而是为自己的权位,那么,即使政策再好,执行的结果也会差很多。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的出处意思赏析

名句故事

司马迁在这一段自比孔子,而且自我期许:“自周公到孔子经历五百年,孔子过世迄今五百年,我又岂敢推卸这个责任?”

“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司马迁进一步阐释:孔子微言大义,用口诛笔伐贬抑乱臣贼子,但同时也用隐晦的笔法,揭露了昏君失德、失国的事迹。

后世守旧之士有人认为,《史记》是一本“谤书”,因为司马迁受了宫刑,怀恨在心,所以没有隐晦汉天子(高祖到武帝)的错失。但是,据实记录才正是史家无可推卸的责任,隐晦国君错误,才是失职!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的出处意思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