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泛若耶溪》古诗翻译赏析-綦毋潜-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五言古诗 时间:2024-09-01 02:07

唐诗三百首第21首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一卷五言古诗。诗人春夜泛舟若耶溪,因观赏如画夜景而萌发人生渺茫之感,写下由春晚到夜深之景致。黄昏晚风徐来,春花漫岸,泛舟溪上;午夜舟行转于溪壑之中,星小山高;夜深潭水如烟,月低西沉于舟后。昏暮的清丽,午夜的深峻,深夜的清远,景物色调历时而变,写景自然流转,结构安排匠心独具。

春泛若耶溪作品原文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春泛若耶溪》古诗翻译赏析-綦毋潜-唐诗三百首

春泛若耶溪译文注释

译文一

寻幽的兴致从未停止,此去让小船任意漂游。

晚风吹着轻快的小船,一路鲜花直进入溪口。

到夜晚转过西山山谷,隔山仰望天上的南斗。

潭水上飞起浓浓烟雾,林中的月亮向后低走。

世事茫茫难以预料,愿做溪边垂钓的老叟。

译文二

这清幽的兴致绵绵不绝啊,我顺水而去,随遇而安。晚风吹动小舟前行,沿着一路鲜花来到若耶溪口。到了晚间,已经转入西方山谷,隔着山峦仰望天空的南斗星。潭中的水雾迷离飞舞,林中月色在身后逐渐低沉。人生在世是如此地渺茫,难以捉摸啊,我希望能够成为持竿垂钓的隐士啊。

注释

若耶溪:在今天浙江省绍兴市若耶山下,唐时多隐者居。

偶:相遇。

际夜:入夜,际在这里作“正当”解。

弥漫:本指水势浩大,引申为渺茫,不可捉摸。

《春泛若耶溪》古诗翻译赏析-綦毋潜-唐诗三百首

春泛若耶溪作品鉴赏

赏析一

本诗描写春夜泛舟若耶溪所见的美丽景色。诗人是怀着追求和欣赏的心情按照泛舟的路线来写景,所以若耶溪的夜景被描绘得清幽而不荒凉,具有一种朴素的自然美。表现了诗人遨游山水,随意所适,无所企求,归隐江湖的心态。在写法上,诗人紧扣题目中一个“泛”字,写的景物虽然寂静,整体上却有动势,呈现出隐约跳动的画面,给人以轻松畅适和美的感受。

綦毋潜常与王维和诗,王维为其写有《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别綦毋潜》等诗,可见两人友谊之深厚。殷璠《河岳英灵集》评他的诗“屹崒峭蒨足佳句,善写方外之情”。

赏析二

全诗在写“幽意”,但这“幽意”究竟是什么呢?它不可能是纯指清幽的情境,因为开篇即有“幽意”,但真正清幽之景,要待“入溪口”以后才逐渐展现开来。所以“幽意”当指诗人的内心渴盼,他期盼着、探寻着那种能够使心灵纯静无垢的自然环境和氛围,于是他进入若耶溪去寻找,并且最终得到了灵魂的升华。

这也是一种隐者之趣,趣在山水自然之间,而脱离了俗世的纷扰。诗以“幽意无断绝”为始,峭然拔起高峰,然后又兼“此去随所偶”,似有意,似无意,似乎是在提醒读者,只有放弃执着,循自然而觅,才能找到内心的清幽。这内心的清幽正在夜晚的溪间,且行且望且感,有群星垂天、潭烟溶溶、林月低下。于是诗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此地与外间(俗世)的不同,再没有渺茫不可测的人世,而纯粹只有自然之趣。

此诗开篇极佳,中写景物亦可圈可点,唯不如王、孟等一流高手而已,但结句略显平直,“愿为持竿叟”写得过白,收束不够有力,也不能余味隽永。

赏析三

这首五言古体诗大约是诗人归隐前后的作品。位于浙江绍兴市东南的若耶溪如画般秀美,群山环抱,绿水如镜,据传是当年西施临溪浣纱之处。寂静的夜晚,趁着皎洁的月色乘舟临溪而上,别有一番幽雅情致。

开篇的“幽意”二字揭示了全诗主旨。隐居不问世事,悠然自得之情趣不会“断绝”,因而诗人此次出行也只是随性随情,并无刻意。这两句也流露出诗人安之若素的情绪。

接着的六句诗交代了泛舟的过程,充分展现了景色的美妙:在晚风徐徐吹拂下,诗人驾着小舟缓慢地驶进遍布春花的溪口,多么富有闲致。一个“晚”字道出泛舟的时间,而“花”则切中标题的“春”,似是信手拈来,实则用心良苦。“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两句表明了时间地点的推移变换。“际夜”表明泛舟时间之长。“西壑”则是行舟所到的另一个地点。诗人泛舟畅游,忘却身外之物,举目远眺天上星宿时,才发现不知不觉中已然“隔山”了。“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是诗人对景物的描写刻画。水色之耀眼、雾气之迷茫、月色之倾泻都尽由一个“飞”字展现得活灵活现。诗人泛舟缓慢前行,身后退去的是岸边树木夹杂的月色。景是美的,也是静的,令人心旷神怡。

诗的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表明了诗人的心境,感慨抒发得极为自然。诗人由迷茫的夜景想到人生的虚无缥缈,更进而追慕“幽意”的人生,宁可如溪边垂钓的隐者般永享自由自在的闲逸生活,不问世事。

正如殷璠在《唐音癸签》中所说,全诗“举体清秀,萧肃跨俗”,传达出兴味悠长的意境,给人以轻松舒畅的感觉和美的享受。

《春泛若耶溪》古诗翻译赏析-綦毋潜-唐诗三百首

春泛若耶溪作者简介

綦(qí)毋潜(629-约749)

字号:字孝通

籍贯:荆南(今江苏宜兴县)

作品风格:清秀

诗人小传:

綦毋潜(691年~756年),字孝通(一说季通),虔州(今江西省南康市)人,唐代诗人。他十五岁即游学长安,与当时诗坛名家多有交往,渐有诗名。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历任宜寿尉、左拾遗等职,入集贤院待制,后因兵乱而弃官归隐。他是唐代江西最有名的诗人,前人赞为“盛唐时,江右诗人惟潜最著”、“清回拨俗处,故是摩诘(王维)一路人”。

唐诗常识

格律诗对平仄的要求很严,虽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可以通过“拗救”等手段部分放宽,但全句平声或仄声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古诗则不同,全平句或全仄句经常出现,比如此诗中的“潭烟飞溶溶”,就是五平声。所以古诗的声调总体而言要比格律诗来得生涩,也显古拙。

更多綦毋潜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