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词六首其二·白浪茫茫与海连》赏析-白居易的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5 02:56

浪淘沙词六首其二·白浪茫茫与海连原文

浪淘沙词六首 (其二)

白浪茫茫与海连,

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

遂令东海变桑田。

《浪淘沙词六首其二·白浪茫茫与海连》赏析-白居易的诗

浪淘沙词六首其二·白浪茫茫与海连赏析

此作品是白氏所作之乐府歌词。《浪淘沙》原本是唐代教坊中的曲名之一,形式与七绝相似,皆七言四句。白居易以《浪淘沙》为题的诗共有六首,首首都与曲名含义相扣或有明显关联,借大浪淘沙或海浪之景来吟咏抒怀。而两宋及此后常见之《浪淘沙》,则是南唐李煜以此曲名另作的双调词牌,且词作内容和题目往往不相扣,而是借词谱来另抒他事。

这首诗是典型的写景抒情之作,全诗前二句写景,后二句抒怀。

诗作开篇二句铺撒开了一幅极为辽阔旷远的苍茫景象:茫茫大海卷起无边的海浪,海岸边的沙滩向外延展,望不到尽头。其中,“白浪”对“平沙”,与题目相扣;“茫茫”与“浩浩”,展现出了无边无际的阔远;“与海连”进一步拉远画面,而“四无边”强调了沙岸浩大无边的程度。作者以此十四字,一层一层地将画面向四周越拉越大,越拉越远。

接下来的二句,讲述大海潮汐涨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停地冲刷着海岸,淘走细沙。经过不知道多长时间的日积月累,曾经的浩瀚大海竟被填作了广阔田地。作品末句借用旧典言事,晋代葛洪的《神仙传·麻姑传》中的麻姑曾说自己:“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而白氏此处的“东海变桑田”一句,最初就是出于此处。

就作品的文笔而言,前二句的十四个字选词用字较值得细嚼品味。

首句中,以“白”来修饰浪花的颜色,生动地展现出了浪花的样子,且借由颜色赋予了浪花力度,这不是飞溅出的几滴水,也不是透明的柔和清波,而是潮水碰撞击打海岸用力量推出的白浪。接下来的“茫茫”二字常用来强调事物的广阔、深远,从词语所给人的感觉来说,更趋于静与稳;可是此处诗人未将它用来形容大海,而是置于动态的、带有较强冲击力的白浪之后,用于形容白浪;二词相搭配,“白浪”为茫茫更添了几分带有生命力的动感,而“茫茫”则为白浪的冲击之美赋予了更大的空间和气势,从而使得景致更浩大,更生动,读来如临其境。

第二句开头以“平”来形容沙滩的景色,画面极为贴切生动,展现了海边沙岸经由海水常年冲刷的形貌。而句末的“四无边”,则又回过来与前面所说的浩浩相照应,反复渲染出沙岸的阔大无边。在这一描写沙岸的诗句中,以“平”字言沙岸之表面形态,以浩浩无边言沙岸之面积空间,从不同角度较为细致地展现了沙岸之貌。而这毫无起伏与遮挡的“平”字,与后文的“浩浩”和“四无边”相结合,更可见沙岸平铺延展,极为开阔。

较之前二句,后二句的笔触相对平实质朴许多;但仍不缺气势。所不同的是,前半部分的气势是外在的、突出可见的,而这部分的气势是内在的、包蕴在文字间的。作者借由看似平铺直叙的“淘不住”和“遂令东海变桑田”,来展现出了大海巨大的内在力量!

继写景之后,作者又以“淘”一字扣题,用直白浅近的语言讲述了大浪淘沙带给他的思考和感叹。“浪淘沙”既是这首诗的题目,又是诗的内容,更可联想牵引出更深的内涵。作者借浪淘沙之景,抒发“沧海桑田”的感叹。“沧海桑田”长久以来被人们使用得不少,而其所蕴含的意思也早已超出最初故事所表达的范围,使用者或觉世事无常,或叹变化无情。但自此处来看,后二句是作者对大浪不停淘沙将产生的结果的预想,并因此感叹自然界的变化,仅是单纯的叙事抒怀,并未含有太多的哲思或体会更深意蕴之时的情绪。人们对“沧海桑田”常引申出来的感触,在这首诗中,似未有体现。

综观整首诗,前半段写景,后半段抒情,写景之笔精致有力,画面生动,气势外扬;而抒情之笔朴实且暗蕴力量,情感平和而略蕴逸思壮怀。诗作虽篇幅短小,直白易懂,却能令所读之人在此基础上牵引出更多属于读者个人的内容,或思或叹,可谓余韵无穷。

(钱、方)

更多白居易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