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四首其四·江畔谁人唱竹枝》赏析-白居易的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5 02:42

竹枝词四首其四·江畔谁人唱竹枝原文

竹枝词四首 (其四)

江畔谁人唱《竹枝》?

前声断咽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词苦,

多是通州司马诗。

《竹枝词四首其四·江畔谁人唱竹枝》赏析-白居易的诗

竹枝词四首其四·江畔谁人唱竹枝赏析

《白氏长庆集》卷十八有《竹枝词四首》,此为其中一首。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春由江州赴任忠州刺史,这一组作品就是创作于此时。忠州,今属重庆。

《竹枝》之曲,本出于民间。《乐府歌辞》卷八十一《近代曲辞》:“《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里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调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禹锡曰:‘《竹枝》,巴歈也。巴儿联歌,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其音协黄钟羽,末如吴声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焉。’”《汉书·地理志下》:“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由此可知,《竹枝》本是以表现民间情爱为主的艳歌。

虽然《竹枝》本是描写情爱的民歌,但白居易所听到的《竹枝》却有些不同。“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为什么一首原本有着“淇濮之艳”的歌听起来会是如此哀伤呢?幽幽咽咽,似乎有着说不尽的千言万语?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哦,仔细一听,作者终于明白了。原来是因为这歌者唱的是通州司马的诗,只因为歌词十分凄苦,竟然把一首原本快乐的曲子变成哀调了。通州司马,即元稹。《新唐书·元稹传》:“次敷水驿,中人仇士良夜至,稹不让,中人怒,击稹败面。宰相以稹年少轻树威,失宪臣体,贬江陵士曹参军,而李绛、崔群、白居易皆论其枉。久乃徙通州司马,改虢州长史。”这里说的通州,即今四川达州市。白居易此番赴忠州,曾与赴虢州长史任的元稹相会于黄牛峡,停舟夷陵,饮酒赋诗,三日方别。

元稹是白居易一生的挚友。除去文学上的共同主张,相似的起起伏伏的命运,亦是他们能够成为知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首小词中,不仅有着同病相怜的凄苦之想,亦包含着白居易对旧友的深深眷念之情。同时,这首词中记录到元稹的诗被沿江传唱,这又为我们研究唐代文学的传播情况提供了史料上的依据。

(刘竞飞)

更多白居易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