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郢州白雪楼原文
登郢州白雪楼
白雪楼中一望乡,
青山簇簇水茫茫。
朝来渡口逢京使,
说道烟尘近洛阳。
登郢州白雪楼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登白雪楼时兴起所咏的七言绝句。郢州白雪楼位于今湖北钟祥市。
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作者曾于诗末附言“时淮西寇未平”,时值淮西吴元济作乱之时。
首句开头即点明地点,随后道出登上高楼后所行之事:望乡。登高望乡思乡,历来是文人喜欢做的事情,而白氏在此诗中,也正做了这样一件平凡的事情,抒发自己的念乡情怀。
登高望乡,但故乡却不见,只看见重叠无数的青山和茫茫无边的流水。山重水复,虽然也是一片开阔清秀的风景,但在望乡人眼里,却成了阻隔自己视线的物事。在第二句中,作者用“簇簇”二字来形容“青山”,这一搭配较值得注意。“簇”常形容林木丛生的样子,而这里却用于描绘青山之多,令人不由得将植物一丛丛聚集的样子投射到诗中的青山这一意象上,进而可以想见在望乡人的视野中,青山层叠,绵延不绝的画面。此外,相对于林木而言,山本是高大之景,但这里却用了“簇簇”二字,侧面体现了作者所登上的白雪楼,应是一处较高的所在。但即便是在很高的地方望远,他的眼中却也只能看到无尽的山水,故乡迢迢不可见。如此将看起来有些不太搭配的两个词语放在一处,初见觉得有些奇怪,但若细细玩味,实可体味到身在其间的望乡者内心深深的乡愁。
在登楼这日的早晨,作者在渡口遇到了自京城而来的使者,使者告诉他“烟尘近洛阳”。作者在诗末曾提及,作此诗之时,淮西的战乱还没有停止;因此这里所说的烟尘,应指战乱之火。彼时吴元济叛乱,战事主要在河南一带,而洛阳亦属于河南。最后一句正是说明在河南的纷乱中,洛阳的太平岌岌可危。
据史料记载,白居易的祖籍是山西太原,后来迁居至陕西渭南,而白居易则是在河南新郑出生。诗作首句有“望乡”一语,这里的“乡”到底所指何处呢?白氏曾自言“然仆又自思关东一男子耳……”(《旧唐书·白居易传》),此处“关东”当指函谷关以东的晋冀鲁豫一带;而白氏诗中言及洛阳,所关心的似是洛阳及其所处的河南一地的战况;在诗末白氏又附曰“时淮西寇未平”,这是在说蔡州(今河南汝南)刺史吴元济在河南境内拥兵自立,企图叛乱一事。据史料及全诗的关注点来看,白氏此处所谓的“乡”指的应当是河南。
作者在诗的末句专言战火烧近了洛阳;而白氏晚年也置宅于洛阳;又与当地香山寺的僧人结社,往来密切,并自号“香山居士”;更告诉家人要将其葬于香山寺等;各种举动,说明白氏对洛阳有着较深的感情。而此时,无论是洛阳,还是整个河南,皆处在战火的危难中。
既然如此,作者登高望乡时所怀抱的心情,已经不止思乡那么简单了。京使所带给他的信息,诗末的附言,作者对河南战事的关注,皆显露出了他对身处战火中的故乡的担忧。
思乡、忧乡,白氏这首登楼望乡之作所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绪。全诗四句,寥寥二十八字,虽只字未言“思念”与“担忧”,却将个人的情绪隐晦含蓄地融入了平白如话的语言和看似平缓温和的感情之中。而这样的情绪,只有当观诗之人去细细品味体察诗作内容的时候,才会一点点浮现出来。
(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