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襄阳怀孟浩然》赏析-白居易的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5 02:25

游襄阳怀孟浩然原文

游襄阳怀孟浩然

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

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

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

南望鹿门山,蔼若有余芳。

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游襄阳怀孟浩然》赏析-白居易的诗

游襄阳怀孟浩然赏析

这首古体诗写作时间不详,有可能作于贞元年间,居易之父白季庚任襄州别驾时。

盛唐诗人孟浩然(689—740)是襄阳人。白居易出生时,孟浩然已经去世三十二年。此诗的内容,乃是白氏来到孟浩然的故乡襄阳时,对这位诗风清旷恬淡而又不乏飘逸之气的前辈诗人所生起的赞扬怀念与追古叹今之心。

首联山水相对,“楚山”与“汉水”扣题,点明了作者描写的地方不是别处,而是位于楚地的“襄阳”。二句皆以“碧”字来形容当地山水之色泽,初看觉得重复,但当细品后文内容,这一反复出现的“碧”字却有着强调的意味,它体现出天地间一片青绿的美景,令人遥想到孟氏诗歌的景物色彩,以及能由此体味到他那清丽的诗风。而其后以“岩岩”突出山之险峻,“汤汤”展现水之奔流浩荡,铺绘出颇具气势的襄阳山水。此联二句描写清秀壮阔的景色,“赋”中带“兴”,不仅向读者展现出当地的秀丽美景,亦对后文赞誉孟氏诗文奠定气氛,可谓是一举两得。

居其境,怀其人。诗歌第二联接前联之笔,由描写山水转入对孟氏诗文进行赞誉;如此壮丽的山水聚结而成的气象,正是孟氏诗文所散发出来的气势与风格。

前二联由彼及此,由景及人,衔接过渡极为自然,令人在景物的画卷中体味孟氏之作;虽未能多读孟氏诗作之人,亦能经由此景联想到其作品之风味。

第三联似有说明白氏来襄阳的原因:因诵读他留下来的作品而思念他,来到他的故乡。能令一个人由读其文而产生“至其乡”的想法的,其诗文必是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二句文辞平白,直书其事,却在字句间深蕴了对孟氏的景仰,而且,亦可从侧面使人感受到孟氏诗文所具有的魅力。

然而,来到孟氏故里的白居易所生发的极大感触是什么呢?第四联的答案似乎令人有些意外:空!白氏在这一联中对孟氏之后再继无人的现状怅惘愁叹。再也没有谁的作品能如孟氏的诗文那般,散发出清淡畅逸之气。这样的心境,有些苍凉和无望,就像日暮时分所带给人的感觉一般;而这样的诗坛,也像夕阳中空荡的襄阳城那样清冷。前句书写感想,后句以带有空凉之气的日暮景色烘托心境,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前三联对孟氏的高誉跌入了对后继无人的慨叹之中。

末二联承接第四联的情绪而有所平缓。襄阳城东南面的鹿门山曾是孟浩然隐居的地方。于今当白氏南望此山之时,草木郁郁葱葱,好像还有当年留下来的芳草树木,好像还有当时隐者留下来的余韵,但这一切都只是好像。事实是,旧时的隐者,已寻不到踪迹。只留下望不到边的苍郁林木。寻隐者之踪影不见,是令人失落之事;但对于白氏来说,真正的失落是在这世间,再也寻不到如“旧隐”孟浩然一样,能创作出那般清逸诗篇的人,惟留下一片苍茫。末句“云深树苍苍”颇有些以实写虚之笔;虽然触目所见的是林木莽莽,但心中所感受到的,实则是“旧隐不知处”而“清风无人继”的空空荡荡。

全诗可以对半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写景叙事较为理性,对孟氏诗文进行了类比和高度赞誉,字里行间令人能够想见孟氏诗文的风格与成就,感受到白氏对孟氏深深的景仰。而后半部分毫无过渡地陡然转入感性的喟叹之中。景物从壮阔清丽变为苍茫空旷;情绪从赞誉落入无人继之的伤感中。虽只是欲借诗抒发个人情绪,但这一前一后的截然变化和情绪一高一低的对比,却使得无论是赞誉仰慕还是伤感慨叹,都抒发有力,令人情绪随之跌宕,对诗作者所表达的赞与叹皆感受深刻。

(钱、方)

游襄阳怀孟浩然注释

1、岩岩:险峻、险要的样子。汤汤(shāng):水大的样子。

2、蔼:草木茂盛的样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