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原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傥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赏析
王维工诗善画。苏轼评其诗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篇山水小品,写得饶有诗情画意,不妨说是文中有诗,文中有画,体现了诗、画、文的融合。题内“山中”,指蓝田县南的峣山中。王维在蓝田辋谷川口(即峣山口)有隐居别业,常与朋友裴迪在这一带的风景佳胜处同游赋诗。这是王维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后给裴迪写的一封信,邀他在开春后同游山中。秀才,是当时对士人的通称。
信一开头,就以轻淡而有情致的笔墨明快地提出“故山殊可过”这个全文的中心。农历十二月,气候本来还相当寒冷,但对大自然特别敏感的王维,却已感到阳气的萌动和景物气候的温煦宜人。这正透露出他“天机清妙”的禀赋。接着讲到,由于裴迪正在温习经书,不便相邀,只能自己先往山中。这就为下面邀裴明春同游埋下伏笔。
接下来一段,是对山中冬夜清寥优美景色的具体描绘,也是对上文“故山殊可过”的具体印证。作者先点出“北涉玄灞”的经行路线,并以“清月映郭”带出特定的时间背景和景物总特征,然后顺着由近及远,由水而山,由视而听,由色而声的次序进行描写,显得既从容有致,又井然有序;并且运用以动衬静、以明托暗、以声显寂的手法,使读者于波光月影的荡漾、寒山远火的明灭、深巷寒犬的吠叫、夜舂疏钟的相间中,感受到辋川月下寒夜的幽寂、清寥与深永。辋川景物原是作者所熟悉的,但寒夜登华子冈所见所闻,却使他感到既新鲜又亲切,像是发现了一个新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这正是作者笔下的境界虽带有冬夜的幽寒,却并不显得凄清,而是具有令人神远的诗意美的原因。接着,作者用“此时独坐”一句作为转折,由途中观赏月夜清景折入静夜独坐时对往昔与裴迪同游情景的追忆。“此时”“曩昔”,“独坐”“携手”,两两相对,“步仄径”“临清流”的兴会与眼下的“独坐”“静默”相形,益发衬托出对朋友的思念,从而引出对“春中”同游的热烈期待。
接着,文章以欢快而充满展望的语调描绘出明春山中生机勃发的景象。从春山到春水,从天空到地下,从田野到草地,从植物到动物,到处充溢着跃动的生机,展示出与寒冬月夜的辋川迥然不同的境界,其中渗透了作者对春天、对生命的热爱。想到这一切,他对朋友的思念更加殷切了,因而水到渠成地发出“从我游”的邀约。作者强调只有“天机清妙”者才能领略大自然的美景,并在观照中发现“深趣”,这就把同游山中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思想境界和美学境界,被世俗视为“不急之务”的游赏也就获得了深刻的意义。文章写到这里,随即淡淡收住,留下对明春山中同游的期待,让读者去驰骋想象。
同作者许多优秀的山水诗一样,这篇山水小品尽管也有对具体景物鲜明如画的描绘,但它的主要特点却是表现作者在观照自然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得意忘言的“深趣”,一种对自然界诗意美的发现的喜悦,和对更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它的艺术感染力也主要来自渗透在作者所描绘的境界中的一片荡漾诗情。这和后来一些以刻画客观景物为主的山水游记是很不同的。
文章以春中同游山中为结穴,但它用笔的重点仍在寒夜月下辋川景物的描写。寒夜景色之美已使人神往,则“春山可望”之时更不待言。对春天山中的风光,只以想象之笔稍作点染,正是由于上文已作了充分的铺垫。文中多用比较整齐的四字句,但不拘骈偶,语言清丽,又贯注着深情妙趣,读来只觉流畅自如,毫无板滞之感。
(刘学锴)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注释
1、故山:旧日所居住的山,此指蓝田山辋川别业。
2、感配寺:在蓝田县城,一作感化寺。
3、玄灞:深青色的灞水。辋水在蓝田县南北流入灞。
4、鲦(tiáo):一种细长的淡水鱼。
5、雊(gòu):野鸡鸣叫。
6、驮黄蘗(bò)人:进城卖黄蘗(一种药材)的人。不一:不详说,旧时书信结尾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