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孟浩然原文
哭孟浩然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哭孟浩然赏析
此诗题下原有题注,曰:“时为殿中侍御史,知南选,至襄阳有作。”知,主持之意。南选,即南下选官。唐制,六品以下官吏的铨选,由吏部和兵部负责,在长安或洛阳,每年举行一次。岭南、黔中官吏的铨选,则每四年举行一次,由朝廷选派京官,赴当地主持。王维赴桂州(今桂林)主持南选,事在开元二十八年庚辰(740)。又《唐会要》卷七十五“南选”条:“开元八年八月,敕岭南及黔中参选吏曹,各文解每限五月三十日到省,八月三十日检勘使了。选使及选人限十月三十日到选所,正月三十日内铨注使毕。”由此又可以推断出王维此诗最迟亦是写在开元二十八年十一月之前。其时,孟浩然刚刚逝世不久。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首句直入主题,不加虚掩,不加铺垫,更显情感之真,哀伤之巨。古人每到一处,即使是在贬谪途中,只要条件许可,总要尽力和能见面的朋友见面,是深知世途险阻,聚散无常,每一转身,都可能成为永诀,故而极其珍视每一次相逢。王维与孟浩然早年即已相识,且交情甚笃,此番路过孟浩然的家乡襄阳,按理说正该朋友欢聚,畅诉离情,不料,孟浩然却以五十二岁的壮龄,早早地离开了人世。重到故人旧地,山河无恙,盼相逢却不能够再见,面对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心碎。“汉水日东流”,一是说流水无情,不肯为人间事稍作停留,二也是将江山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作对比,怅望之余,蕴含着无尽的悲伤和感慨。
下句,“借问襄阳老”,陈铁民注解释成是“向‘襄阳老’寻问‘故人’”(《王维集校注》)。这样解释,可以避免“故人”(即孟浩然)意重出。从修辞的层面来讲,这样的解释较佳。但细味全篇,前文并未提到有一位作为第三者的“襄阳老”存在,翻查书籍,亦未找到有别的旁证。故笔者以为,按照诗意,这里的“襄阳老”,还是以指孟浩然为是。借问,已包含有向第三者寻问的意思,更不必特意写出某个具体的人。蔡州,在今湖北襄樊市东南,以汉末蔡瑁曾居于此而得名。在本诗中,盖亦泛指襄阳一带的山水而已。“江山空蔡州”,谓故人已去,空余山水,虽余山水,却再也无人可以登临游赏、命笔赋诗之意。浩然虽去,但襄阳未必再无才俊之士,而作者偏言“空”者,是重视、推崇浩然之意。
本诗只有短短的四句,既无曲折的章法,亦无高深的典故,但读来却能使人感动不已。究其原因,乃在于一个“真”字。清代吴煊、胡棠辑注的《唐贤三昧集笺注》评此诗:“老成凋谢,空余蔡州之江山耳。王、孟交情无间,而哭襄阳之诗只二十字,而感旧推崇之意已至。盛唐人作近古如此,后人则尚敷衍。”好“敷衍”,是一般人作诗的通病。在某些时候,这种“敷衍”可以增强诗歌的审美性,但在某些时候,这种敷衍反而会使诗歌显得造作。王维和孟浩然情深若此,此时此刻,正是无须“敷衍”。开口见喉咙,有时候反而是最好的抒情方式。
(刘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