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山中作原文
早秋山中作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堂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早秋山中作赏析
王维在四十岁以后,曾有一段隐居终南山的时光,并在蓝田辋川营造别业。隐居时光里创作的山水诗皆意境清新,画意十足。从意象选择来看,诸如“春风何豫人,令我思东溪”(《座上走笔赠薛璩慕容损》)、“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促织鸣已急,轻衣行向重”(《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寂寞掩柴门,苍茫对落晖”(《山居即事》)等描写,与这首《早秋山中作》景象暗合,可知此诗也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诗的起首二句颇具深意。开头说“无才不敢累明时”,表达隐居乃因自己“无才”,并有“不敢累明时”的自知之明,既然无法逞才,那只好想着到终南山去隐居,在东溪边守着故篱,也是一种潇洒。这是自谴还是抱怨,又或者是为自己隐居的生活开脱兼及对仕宦不如意表示不满?这样的表达使人自然想到王维好友孟浩然触怒玄宗的故事。传说孟浩然游京师,拜谒王维,时值玄宗来,诏其出见,问所作诗,孟浩然答以“不才明主弃”(《岁暮归南山》),一句话惹得玄宗反诘:“卿自不求仕,非朕弃卿也,奈何诬我?”于是将其放还(参见《古今诗话》)。传闻的真实性这里不作追究,孟浩然的诗是确实有之。且看王孟的诗句如此之相似,说明这样的表达为当时文人所惯用。
颔联则借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早有不问世事、远离官场的想法。追蹑古人,作者羡慕汉代的向子平,他隐居不仕,为儿女操办完婚姻大事后,便抛下家庭琐务,与好友同游名山,逍遥隐逸去了。而像陶潜这样“性本爱丘山”之人,做官是徒然浪费人生,应该早点辞官回归田园才好。选用“岂”“却”两个程度副词,强调了“厌”“嫌”官场的心态。这两个典故都是对自己遗落世情的比喻。
后两联呈现了山中早秋的气象。王维擅长以声响烘托山中的寂静,“草堂”两句以精工的对偶,收得了以声写景的绝佳效果。秋至天凉,“蛩响”与“蝉声”此起彼伏;因是“临秋”,又值“薄暮”,故而蟋蟀之声似乎是“急”,蝉的鸣叫好像透“悲”。蟪蛄不知春秋,这些昆虫的生命短暂,它们是在唱响最后的哀歌。尾联展现了天人合一的空阔画面。寂寞的柴门前人迹罕至,昆虫的鸣叫更显林中空旷,孤独的人只能与白云为伴,如同提前约好了相见。视线移向高远之处,将孤寂的情思化成了旷远的白云意象,以禅趣的方式表达了隐居的情趣。
王维的隐居属于吏隐,并非绝意仕宦。这首诗表面看起来是咏唱出尘脱俗的隐逸生活,然细味字句,实则暗含潜台词。首句“无才”的开解大有自我安慰的意思,山景的描写中,闻虫鸣之声,不觉得是天籁适然,反觉“急”“悲”,更显出其心绪不宁。因此可以说,这首寂寥短唱,隐隐约约表达了作者隐居的不适之情。诗人对作品主题的设定和语言表达的游离,是作者复杂心绪的无意识体现,却也使诗歌变得意蕴丰富。
(刘燕歌)
早秋山中作注释
1、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2、东溪:根据唐代诗人对东溪的描写,可推知此溪当在终南山附近。如岑参《太白东溪张老舍即事,寄舍弟侄等》云:“天晴诸山出,太白峰最高。主人东溪老,两耳生长毫。”卢纶《落第后归终南别业》:“不及东溪月,渔翁夜往还。”白居易《京兆府新栽莲(时为盩厔县尉趋府作)》:“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3、尚平:一作“向平”,汉代人。见《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传·向长传》。
4、蛩(qiónɡ):蟋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