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书怀原文
冬夜书怀
冬宵寒且永,夜漏宫中发。
草白霭繁霜,木衰澄清月。
丽服映颓颜,朱灯照华发。
汉家方尚少,顾影惭朝谒。
冬夜书怀赏析
据诗意推断,此诗乃王维晚年之作。王维在青壮年时期,仕途并不稳定。二十出头甫任太乐丞,就因不谙礼制、违礼舞狮被贬至济州为官;其后长期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先后隐居于淇水(河南北部淇河)、嵩山、终南山、蓝田辋川等地;“安史之乱”期间,又被迫任伪职,战乱平息后唐肃宗惩治投靠叛贼者,王维被拘,后经其弟王缙求情方得赦免。四十五岁以后,仕途方才转入平顺,六十一岁卒时官至尚书右丞。(王维生平事迹可参见陈铁民《王维集校注·王维年谱》。)后期这十六年的宦途平顺对王维而言不能不说是迟来的器重,于是身任要职却渐感迟暮之哀的至深感慨便通过《冬夜书怀》这首诗表达了出来。
诗歌描写了冬夜早朝的准备,由此引发了垂垂老矣的自愧之情。对于待漏早朝的人而言,冬夜的寒冷和漫长最是难耐,当隐约听到宫城中传出漏鼓报时的声音时,年事已高的诗人已早早开始准备了。首联的两句中,烘托出冬夜难眠、漫漫等待的诗人形象,流露出上朝前略显紧张的心理。
接下来的颔颈二联乃一篇之警策。通过映衬的手法写景,是两联笔法相同之处。“草白”二句是对室外之景的细腻体察:草色泛白,方显得繁霜霭密;木叶尽脱,才显得清朗的月色越发澄明。顿时营造出萧飒的意境,照应铺写首句之“寒”。进而以“丽服”二句描写穿上官服时的惊诧感:鲜丽的官服披身,面容更显苍老衰颓;在朱灯的映照下,头上白发也越发清晰。两联之间也在相互映衬,“草白”映照“华发”,“木衰”映照“颓颜”,“繁霜”映衬“丽服”,“清月”映衬“朱灯”,遂使冬夜室外凄寒之景与室内衰老之人形成了并列的画面,景物成为人的衰朽心境的外化。意象的组织,则是两联笔法相异之处。颔联中白草、衰木、繁霜、清月的意象并置,营造出凄寒的景色,景物间具有趋同性;颈联的丽服、朱灯则与颓颜、华发形成强烈的对比,利用了人与景物间的差异性。两联笔法同中有异,可见作者之费心经营。在语词的择取方面,延续了自汉末建安以来五言景句注重锤炼第三字的特色,如颔联的“霭”与“澄”本可置于句末,作者为强调霜浓与月清,有意挪至中间位置,使形容词动态化,相当老成地呈现了景物相互映发的效果,并形成了“二一二”节拍的抑扬顿挫美。
人生得意少年时,如今颓然老矣,华灯之下,怎能不顾影自怜呢?于是作者要在这冬夜赋诗书怀。尾联借用汉代“白首为郎”的典故,透露出作者对晚年方得重用的感慨,也包含着暮年仍居官位的惭愧之情。
王维诗歌文藻秀出,冠绝一时,于此诗可窥一斑。诗中景物与心境的完美融合、诗意间的前后回环,是其最大的艺术亮点。
(刘燕歌)
冬夜书怀注释
1、一作《冬夜抒怀》。
2、永:长久。
3、夜漏:漏为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
4、霭:密布,浓厚。
5、颓颜:衰朽的容颜。
6、朱灯:红灯。
7、尚少:推重年少者。《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汉武故事》曰:“上至郎署,见一老郎,庞眉皓发,问:‘何时为郎,何其老也?’对曰:‘臣姓颜名驷,以文帝时为郎。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独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以是三叶不遇也。’上感其言,擢为会稽都尉。”
8、朝谒:上朝参见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