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作品原文
佳人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已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佳人译文注释
译文一
有一位风华绝代的美佳人,幽静地居住在空旷的山谷。
她说自己本来是良家女子,飘零沦落如今和草木共处。
从前关中曾经发生过兵乱,她的亲兄弟都被乱军杀戮。
高官显贵又能有什么用处,亲人死后尸骨都不能收葬。
世上的人情多是嫌贫爱富,万事变迁像烛光随风起伏。
可恨丈夫是一个轻薄浪子,遗弃我重新娶个美丽新妇。
合欢花尚且知道朝开夜合,鸳鸯鸟双飞双栖从不独宿。
丈夫只看新夫人娇声嘻笑,哪能听见被弃人哀声痛哭。
在那山中的泉水清澈纯洁,出了山林的泉水浑杂污浊。
等待着侍女卖掉珠饰回来,扯把青萝枝修补破漏茅屋。
摘下来山花无心插在发上,采得满把柏籽却不觉清苦。
天气寒冷衣衫还依然单薄,黄昏她斜倚着修长的青竹。
译文二
有一位绝代佳人啊,独自隐居在空旷的山谷里。她说自己本是好人家的女孩儿,如今却身世飘零,被迫居住在山林之间。这都因为当年关中地区遭逢战乱,她的兄弟全都遇害了,就算官位再高又有什么用呢?最终连遗骸都无人收殓。世态炎凉,衰败的家族总会遭人厌弃啊,就如同风中烛焰一般变幻无常。她的丈夫本是轻薄之人,因此而遗弃了她,另娶一位如玉般美女为妻。合欢树叶还知道应时而卷舒,鸳鸯鸟也不会独自歇宿,但世人只见新人的欢笑,谁又能听到旧人的啼哭?那旧人仿如泉水,在山间是如此清澈,离开山后就变得浑浊了啊。
侍女才卖掉珍珠回返,又扯下丝萝来修补茅屋。这美人无心梳妆,摘下花朵来却不插在鬓边,她甘于清贫,采集的柏枝用两手都无法抱拢。天气寒冷,她的绿色衣衫仍如此单薄,夕阳西下,她依然倚靠着修长的竹子,若有所待。
注释
良家:指高贵人家,古人以奴仆及娼优隶卒为贱民,相对的平民和官宦人家,就属良家。
丧乱:别本作“丧败”,这里是指安史之乱。
恶(wū)衰歇:指厌恶衰败之家。
转烛:烛火随风转动,以喻世态反复无常。
和昏:即合欢树,又名绒花树、夜合花——因其复叶昼开夜合故名夜合。
掬(jū):指两手相合捧物。
佳人作品鉴赏
赏析一
后人点评:
清人黄生:偶有此人,有此事,适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诗。(《杜诗说》卷二)
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秋。这一年七月,杜甫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一职,迫于生计,带着家眷来到边远的秦州,过起了负薪采橡栗的生活。但杜甫依然不忘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所以这首诗是一篇真实写照与精神寄托相结合的佳作。
前两句通过写佳人的孤独寂寞说明佳人命运的悲惨,其中蕴藏着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颇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意味。第三句开始,是佳人自述:她出身显赫,但不幸遭遇战乱,兄弟被杀,连尸骨都无法收葬。“世情”以下八句进一步描写了佳人的悲惨命运:家势衰败后,她惨遭丈夫抛弃。这段自述把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深深刻画出来。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两句出自《诗经·小雅》中的“相彼泉水,载清载浊”。就本诗而言,佳人自比泉水,用山来比喻夫家,暗指自己被丈夫遗弃后,众人就认为她污浊。接下来的四句是对佳人山中生活境况的描写:生活窘迫,但佳人依然“摘花不插发”,可见她品格高雅。末两句写出了佳人天寒日暮之时心中的孤独、哀怨,勾勒出一幅鲜活的画面。这幅画既体现了体态美,又包含了意态美。这种美不但是佳人身上的女性美,更是一种理想美。
诗的主人公是一个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诗人在用“赋”的手法描写佳人孤苦生活的同时,也借助“比兴”赞美了她高尚自持的品格。命运是悲惨的,情操是高尚的,这是佳人形象的两个侧面。诗文中两者互相配合,使得女主人公的形象既充满悲剧色彩又富于崇高感。关于这首诗的作意,清人黄生认为:“偶有此人,有此事,适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诗。”是一篇客观反映与主观寄托相结合的佳作。
赏析二
当初李延年向汉武帝吹嘘自己的妹妹如何美貌,作歌云:“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唐人避李世民讳,遂改“绝世”为“绝代”,而杜甫此诗,就写的是一位“绝代佳人”。
此诗内涵相当丰富,细品之可得三重含义。其一,是感慨丧乱。这位绝代佳人本“良家子”,而且兄弟都做高官,本应无忧无虑地在城市中生活,却因安史乱起,“兄弟遭杀戮”,使得家族衰败,进而轻薄的丈夫也抛弃了她,致使她无家可归,只能隐居山林。这位佳人隐居后的生活是非常清贫的,“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她自己也“天寒翠袖薄”,似连冬衣都置办不起。战乱使一位宦门贵妇沦落至此,那么小民百姓所罹之苦将更胜千倍百倍了。
诗中第二重含义,是说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佳人为何被逐?并非因为年老色衰,也不是夫妻情感破裂,而仅仅因为“世情恶衰歇”。她做官的兄弟都死于战乱了,娘家已无靠山,所以才被丈夫遗弃。由此可见,她的丈夫当初接受这段婚姻,非关感情,甚至也不是看中了她的美貌,而只是看中她的家世,想要攀附她娘家的权势而已。进而可知,“新人美如玉”,身后也定有新贵撑腰,才能新人换旧人。所以说“万事随转烛”,世情就象风中烛焰一般难以预测。
赏析三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辞官取道秦州入蜀途中所作,这时安史之乱发生已经有五年,诗人主要描写了“佳人”在战乱后的凄惨遭遇和她的高洁情操。
这首诗按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前八句,主要写了佳人的家庭在战乱中支离破散。第一句用“绝代”形容了佳人的绝美容貌,接着居于“空谷”体现了她情趣的高洁,而“幽”字暗示了佳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三四句说明了佳人本是富贵人家的女子,落难到此。绝代的美丽女子竟然沦落到乡野空谷中,表现了佳人命运的悲苦,境况的悲惨。这里我们不禁对佳人的身世产生了好奇,那么,她的家人在哪里呢?他们怎么不来接女子呢?接着佳人说到“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原来,安史之乱中,她的兄弟们惨遭杀戮,所以,她的娘家已经家破人亡了。女子不禁感叹“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语言率直坦诚。
第二部分从“世情恶衰歇”到“哪闻旧人哭”,这部分主要写了佳人丈夫薄情抛弃了她。“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这两句写了女子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世事变化无常的感叹。诗人用“转烛”比喻世事变化之快,非常恰当、贴切。这两句为下面对丈夫的变心做了铺垫。接着女子言其丈夫“轻薄”抛弃了她,另娶了“新人”。诗人用合欢树和鸳鸯做比喻,表现了佳人丈夫的绝情和佳人内心的痛苦,合欢树尚且开合有时,鸳鸯还知道不独宿,而佳人丈夫竟然比植物动物还要绝情,佳人对丈夫的愤怒溢于言表。“新人笑”、“旧人哭”这对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佳人的激愤心情。娘家人已经破败了,而丈夫又无情地抛弃了她,可见佳人遭遇的坎坷悲惨。
第三部分是最后八句。主要描写了佳人的清贫生活,赞美了佳人的高洁情操。“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这句中清澈的山泉水象征了佳人清净高洁的品格,语言慷慨庄重、纯洁端丽。佳人生活清苦,派婢女卖珠,用松萝植物修补茅草屋,佳人生活清贫,却没有愁苦,忙着修整这个小家,有安贫乐道的意味。佳人头不插花,常常采柏动盈掬,虽然天气寒冷衣服单薄,佳人在日暮中静静地倚修竹。此时仿佛一个不卑不亢,傲然独立在竹林中的美女形象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描写表现了佳人不被坎坷遭遇打倒,像柏和竹那样有着高洁的情操。描写细腻形象,清幽意境自生,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这首五言古体诗,诗人通过描写佳人这个形象,既展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也从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志向和情操。佳人的悲惨遭遇和她美丽高洁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顿生同情和敬佩之情,引起很多人思想上的共鸣。语言朴素诚恳,含蓄蕴藉,感人肺腑。
佳人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号:字子美,号少陵
籍贯: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
作品风格:沉郁顿挫
诗人小传: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曾担任过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而被贬为华州参军,后辞官归隐于成都,建草堂而居。剑南节度使严武荐其为属官,杜甫全家因而移居四川奉节,两年后他离开奉节,辗转流离于江陵、衡阳一带,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病逝于湘江的一艘小船中。
杜甫半生漂泊,又经安史之乱,惯见民间疾苦,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毕见于作品之中。青年时代他亦怀抱大志,与李白等人交游,诗风较为明快、恣意,中年后则变为沉郁顿挫,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此被誉为“诗史”。尤其在律诗上,他表现出了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后人也因而赞其为“诗圣”,诗而能成圣者,唯杜甫一人而已。唐诗人元稹评价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诗经》里的国风)、骚(屈原的《离骚》),下该沈(沈佺期)、宋(宋之问),言夺苏(苏味道)、李(李峤),气吞曹(曹操)、刘(刘备),掩颜(颜延之)、谢(谢灵运)之孤高,杂徐(徐陵)、庾(庾信)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唐诗常识
中古音分平、上、去、入四大类声调,后三类又可统称为“仄声”,所谓押韵,就是指压同一韵部和同一声调的字眼。随着语音的流转,到宋词中,上、去已可通押,平声与上、去声偶尔可通押,元代入声逐渐消失,散入平、上、去三类。简单来说,如今普通话中一、二声即略同古平声,三声略同古上声,四声略同古去声,入声则只在部分方言中有所保留。杜甫此诗即压入声,而如今“谷”变三声,“木”变四声,“哭”变一声,“浊”变二声,再没有入声痕迹了。
诗中第三重含义则是传统的“香草美人”之喻,杜甫是以美人自况,虽然遭逢离乱,虽然遭到抛弃,却依然夙心不改,仍然怀有为国为民的拳拳之心。所以美人“幽居在空谷”,一方面甘于清贫,一方面若有所待,希望丈夫仍能回心转意。“采柏动盈掬”,是说自己的节操如柏树一般凌霜傲雪,经冬不凋,“日暮倚修竹”,则见其渴盼再能为国效力之心。诗人以一生动的弃妇形象,暗喻虽百折而不回的落魄士人心态,一如《离骚》的结句:“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