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九变篇解读句解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8-26 22:58

本篇主要论述了如何根据情况灵活地运用和变换战术的问题,集中体现了孙子灵活机动的作战思想。孙子认为,要灵活地运用和变换战术得做到两点:一是权衡利弊,因为只有权衡利弊,才能在有利的情况下看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看到有利的因素;二是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活动要采取不同的对策和行动,巧炒地利用地形,以“得地之利”。孙子还深刻地阐述了有备无患的备战观点,指出不能寄希望于敌人“不来”“不攻”,而应该立足于自己做效好充分的准备、具备坚强的实力。同时,孙子还要求将帅要克服自身性格上的弱点,要能通于“九变”,避免“五危”。

孙子兵法九变篇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译文】

孙子说:用兵的法则,主将接受国君的命令,召集人马组建军队出征,在圮地不要安营扎寨,在衢地要多与周围的诸侯结交,在绝地不要停留,在围地要精于谋划,误入死地则须坚决作战。有些道路不要走,有些敌军不要攻,有些城池不要占领;有些地域不要争,君主的某些不恰当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所以精通各种灵活机变的将帅,才算真正懂得用兵;不精通这些灵活机变的将帅,就算熟悉地形,也不能从中得到优势。指挥作战如果不懂各种机变方法,即使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出军队的战斗力。

孙子兵法九变篇解读

本节论述通晓五种地利的重要性。为将只有通晓五种地理条件,方能利用地形,发挥军队的作用。东汉初年,在今湖南境内居住着盘瓠诸部,其中武陵蛮最为强盛,不断进攻当地郡县。光武帝曾派刘尚率万余人前去镇压,结果全军覆没。光武帝后又命令马援率领十二郡募士及施刑徒四万余人讨伐武陵五溪蛮。马援率军队到达临乡,适逢蛮军进攻临乡县城,马援指挥军队迎击,蛮军大败,分散逃入竹林中。当时汉军有两条道路可以攻入五溪,从壶头山进军则路近而水险,从充县进军则道路平坦而运输遥远。耿舒主张从充县进军,马援以为若从充县进军则是耗费时日,也多消耗粮食,不如进壶头山,扼其咽喉,充贼自破。光武帝批准了马援的进军方案,同年三月进军壶头山。壶头山紧靠沅江,沅江水流湍急,蛮军乘高据险,兵船无法前进,当时天气酷热,瘟疫流行,兵士多感染瘟疫病死,马援也感染了时疫,只好凿河岸为窟室,以避暑气。马援终因年迈体弱,病死在沙场上。耿舒给他哥哥耿弇的信中说:“前些时我上书说从充县进军,粮草虽然多消耗一些,但是兵马可以发挥作用。现在从壶头进军,虽然路途较近,但是却无法行军。许多人因此行而死,诚可痛惜。”马援此举,给后世留下的教训就是“途有所不由”。

孙子兵法九变篇原文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译文】

智慧的将帅考虑问题,必然会兼顾利与害两个方面。在不利条件中同时能够考虑有利条件,作战的意图就可以实现;在有利因素中同时能够考虑到不利因素,就可以消除可能出现的祸患。因此,要想使诸侯屈服,就要用计谋去损害他们;要想使诸侯穷于应付,就要诱使他们做一些劳民伤财的事情;要想使诸侯被动奔走、听从我方的调动,就要用利益去引诱他们。

孙子兵法九变篇解读

本节讲用兵要兼顾利害,为达到不同的目的,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战争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利害杂糅,相互依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以不能了解用兵之害处的,也就不能尽知用兵的利处。考虑事情,作出决策,一定要综合考虑利害的两个方面,权衡之后,深思熟虑再做决定。既要考虑到有利可图的一方面,然后努力去争取;又要考虑到可能带来坏处的一方面,从而加以预防,做到有备无患。这样,作战任务既可以顺利完成,又避免了祸患。西晋八王之乱期间,河间王司马颙与成都王司马颖共同起兵征伐长沙王司马乂,张方为都督带兵七万自函谷关东直取洛阳。司马乂派皇甫商带领万余人拒张方于宜阳。张方袭击皇甫商,大破之,张方得以进入洛阳。后来司马乂击退司马颖,奉帝旨亲征张方。张方军见惠帝御驾亲征,都不敢前进,纷纷后退,结果大败,死五千余人。退至十三里桥后,众人恐惧,想连夜撤退。张方鼓舞士气,对大家说:“胜败兵家常事,善用兵的人能反败为胜,现在我们更要向前推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此为制胜奇策。”趁着夜色的掩护,张方带领大军逼近洛阳七里处下寨,筑垒数重,夺取城外粮仓以充军粮。司马乂自以为张方已败,不足为忧。忽见张方神兵天降,率军急攻,结果被张方打得大败。

孙子兵法九变篇原文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译文】

所以用兵的原则是,不要指望敌人不会来攻打,而要依靠我方有用以应对敌人的准备,严阵以待;不要指望敌人不来进攻,而要依靠我方有不可进攻之处。

孙子兵法九变篇解读

本节讲要加强自身的力量,这样就能够不把敌人放在眼里了。敌人是否进攻,进攻的时间地点,人们在事前难以准确预料。为了防备敌人的进攻,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加强自己这一方的戒备、提高我方的作战能力和军事素质。如三国时期,关羽被害后,刘备为关羽报仇,大举攻吴。吴国大将朱然与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合力大破刘备,之后朱然提出应该收兵防备魏国。魏国果然趁机攻吴。曹真、夏侯尚、张郃等魏将围攻江陵六月之久,最终在朱然死守之下退军,朱然从此名震敌国。朱然身长不足七尺,为人分明,内里修洁。终日冷冷静静,常在战场,有急事也能淡定。即使没有战事发生,他每天都击大鼓以警戒,在营的士兵,都会身穿装备列队,敌人都知他的军队有所防备。

孙子兵法九变篇原文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译文】

所以,将帅有五种致命弱点:只知死拼硬打,就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贪生怕死,则可能被俘虏;性情暴躁,容易发怒,急于求成,就可能禁受不住敌人的轻侮,失去理智;过分重视廉洁自爱的声名,则可能会被对方的羞辱所激怒;过于爱护民众,就会因为掩护民众而干扰到相应的对敌行动。这五种情况,都是将领容易犯的过失,也是作战时的灾难。军队覆没,将领被杀,都是由于这五种危险,不能不警惕。

孙子兵法九变篇解读

本节论述将帅在作战时所面临的五种误区,这五种误区带来五种危险。如东晋末年,刘裕与桓玄在峥嵘洲作战,当时刘裕军队只有数千人,桓玄却有好几万兵。但是桓玄怕失败,他所在的帅船上,有一艘救生的小船,桓玄把小船解下来放在水中,在帅船附近晃悠,他手下的士兵看到主帅都准备逃跑,也就没心思作战了,所以导致战败。这就是将帅“必生,可虏也”。

十六国时期,姚襄企图占领关中一带。前秦王苻生为此深感忧虑,他派广平王苻黄眉、东海王苻坚、建节将军邓羌率领军队攻打姚襄。前秦军队骁勇善战,姚襄的堂哥姚兰被前秦俘虏,姚襄的军队受挫,于是向西撤退。因为姚襄热爱百姓,撤退的时候,百姓跟随一起撤退的很多。跑不多远,就被前秦的人追上了。姚襄听从手下谋士智通的计谋,坚守不出,安营扎寨,前秦的军队一时也没有办法消灭姚襄。这个时候,建节将军邓羌向广平王苻黄眉献了一个计策:姚襄爱惜百姓,我们就可以俘掠百姓扰乱他的军心,直逼他的营垒,使他忍不住愤怒出战,这样就可以抓他了。黄眉认为计策很好,就四下出击追杀跟随姚襄的百姓,掳掠其子女,抢百姓的牛羊和粮食,一时烟尘四起,哭声遍野。姚襄听说后,气愤异常,决心要和前秦军决一死战。智通劝说道,这是前秦的计谋,就是要引你出战,你千万不能去!但是姚襄不忍心见死不救,决定出战。姚襄出寨之后,邓羌就往后撤退。姚襄不考虑后果,领兵一直追了三十里。这时,黄眉的伏兵包围了姚襄,与邓羌一起夹击,姚襄军大乱。姚襄因马被弓箭射死被俘。这就是“忿速,可侮也;爱民,可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