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劳的出处,以逸待劳典故出处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8-26 20:35

以逸待劳的典故出处:以逸待劳,语出《孙子·军争篇》:“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场而等待敌人的,就能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原文】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按语】

此即制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而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④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⑤;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⑥;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⑦。

【注释】

势:情势、趋势。这里主要是指军事态势。

损刚益柔:语出《周易?损》:“损刚益柔有时。”“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制敌之法:致,招引,引申为调动。致敌,即调动敌人。

④以枢应环:枢,枢纽,引申为事物的关键;环,圆形之物。大意指把握事物的关键,从容应付周围事物的变化。所以,《庄子?齐物论》说:“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⑤实而备之:实,充实,坚实;备,准备。(《史记》卷六二《管晏列传》)

⑥马陵道伏击庞涓: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周显王二十七年(前4年),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直逼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迫使魏军弃韩自救。孙膑用退兵减灶的计谋,在道路狭窄、地势险要的马陵道设埋伏,一举歼灭魏军追兵。魏将庞涓知败局已定,愧愤自杀。(《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⑦李牧守雁门……大破匈奴:李牧为赵国良将,驻守在代地的雁门(今山西代县),防御匈奴入侵。他一面照顾士兵,加强训练,养精蓄锐,一面注意保持实力,不与匈奴发生正面冲突,使匈奴产生李牧怯弱的错觉。两军相峙几年,匈奴未得利,赵国士兵也以为李牧惧敌,纷纷要求与匈奴决一死战,士气高昂。在匈奴对李牧完全放松警惕的情况下,李牧挑选战车一千三百乘,骑兵一万五千人,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弓箭手十万人,做好战斗准备,诱敌深入,巧布奇阵,从左右包抄敌人,斩杀匈奴骑兵十余万,重创敌人,使赵国北方边境十余年得到安宁。(《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不一定用直接进攻的手段(而可采取疲惫、消耗敌人的手段)。这是从《周易》损卦彖辞中“损刚益柔有时”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按语译文】

这是牵制、调动敌人的计策。兵书上说:“凡是先到达作战地等待时机破敌的军队就会显得很从容,后到达作战地而仓促应战的军队就会处于疲劳奔命的被动局面。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牵着鼻子走。”兵书上是讨论作战,这里主要是讨论(政治斗争)态势。其主旨主要不在于选择有利地形以待机歼敌,而是(强调)以简单驭繁杂,以不变应万变,以小变应大变,以静制动,以小的动作应付大的动作,以抓住关键应付周围各种环境和事变的各个环节。像管仲寓军事于内政,寓兵于民,以扎扎实实加强战备;孙膑在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坚守雁门,久不出击,而在积极作战斗准备,所以后来作战时才能一举大破匈奴。

以逸待劳的出处,以逸待劳典故出处

【计名解析】

以逸待劳:逸,安闲;劳,疲劳;待,等待、等候。指养精蓄锐,痛击远来进犯的疲惫之敌。

两军对峙时,凡先到达战场等待敌人的,就会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就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处于被动,疲于应战。因此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自己占据主动。按语中举了管仲、孙膑、李牧的史实来证明“以逸待劳”是“无有不胜”之法。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是本计的关键所在。

【以逸待劳故事】

黄忠以逸待劳占定军山

黄忠在定军山和曹将夏侯渊相遇,初战告捷。夏侯渊于是坚守山寨,不再出来交战,黄忠率领部队逼到定军山下。法正四面望了望定军山的地势,对黄忠说:“在定军山的西面,有一座巍然耸立的高山,四面的山道崎岖艰险。在这座山上,能够充分探查定军山夏侯渊的虚实。将军如果能攻占这座山,再攻打定军山就易如反掌了。”黄忠抬头看了看,见山顶比较平缓,山上人马也不是很多,就决定先攻打这座山。

这天夜里,黄忠带领军士,趁着敌军防范松懈时,突然敲鼓鸣锣,一直杀上山顶。这座山是由夏侯渊的部将杜袭把守的,只有几百人。当时望见黄忠大批人马一拥而上,声势骇人,慌忙丢下营寨,逃下山去。黄忠非常轻松地占领了山顶,正好和定军山相对立,地势特别优越。法正说:“将军可以驻守在半山腰,我守住山顶。等夏侯渊来进攻时,我举起白旗将军按兵不动;等他倦怠了,疏于防备时,我就举起红旗,将军迅速地下山冲击曹军。我们以逸待劳,一定能够获胜。”黄忠听后,连说妙计,便带领大部人马在半山腰扎下营寨。

杜袭丢了山寨,逃回定军山,说黄忠夺取了对面的山顶。夏侯渊非常恼怒,说:“黄忠占领了对山,不由得我不出战!”张郃劝阻说:“这是他们的计谋,将军只宜坚守,不能出战。”夏侯渊说:“他占了我的对面山顶,观察我的军情虚实,我怎么能不出战呢?”张几次苦苦劝阻,夏侯渊就是不听。

夏侯渊命令兵士围住黄忠占领的对山,大骂挑战。法正在山顶上举起白旗,任凭夏侯渊在山下怎样百般辱骂,黄忠就是不出战。等到中午以后,法正见曹兵已经疲倦,心不在焉,不见丝毫锐气,大都下马,倚在石头旁休息,有的竟昏昏欲睡,就举起红旗。黄忠见山顶上红旗招展,一声令下。战鼓齐鸣,蜀汉的军队大喊着冲下山来,那种阵势犹如天崩地塌。夏侯渊措手不及,黄忠闪电般已经来到他的面前,大喝一声,像平地惊雷。夏侯渊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见黄忠的宝刀落下,连头带肩被砍成两段。曹兵见主帅被斩,溃不成军。黄忠乘胜追击,占领了定军山。

以逸待劳的出处,以逸待劳典故出处

【以逸待劳故事】

西庇阿布阵战群象

在西方,以逸待劳的战例也屡见不鲜。

公元前0年秋,迦太基有名的大将汉尼拔率领两万精兵悍将,杀气腾腾地向罗马大将西庇阿的防地逼近,企图一举消灭罗马的大军。面对着如此凶狂的敌人,西庇阿没有强硬地对抗,而是实行战略退却,主动撤军到既无水源、又无险可守的扎马地区。到达扎马后,西庇阿精心布了一个奇怪的阵法,准备同汉尼拔进行决战。

汉尼拔追到后,看到罗马军队布的奇怪阵法,心里感到很纳闷。

原来,在汉尼拔的大军中,有80头能征惯战,训练有素的大象。在那个时期,这80头战象能踏兵掠阵,极具战斗力。它们刀枪不惧,箭矢不怕,防守再坚固的阵形也会被它们冲垮。西庇阿想的这个阵法就是专门用来对付这80头战象的。汉尼拔对此也很清楚,但他不明白的是,罗马军队布的这个阵队与方队之间有很大的间隔,究竟是为什么。

汉尼拔也没细想。他将自己的部队分成三线,精锐部队放在后面压阵,骑兵配置在左右两翼,80头战象摆放在第一线部队的正前面。他准备用战象一举突破对方的正面防御,从而减少敌军对第一线冲击部队的阻力,以此鼓舞第二线部队的士气,最后依靠第三线的精兵作最后的冲击。

西庇阿仔细观察了汉尼拔布阵的情况后,采取了以逸待劳,避敌锋锐的计策。为了躲避敌战象的冲击,他也把军队布成三线,将一、二、三线的部队都重叠起来。预留的通道几乎四通八达,以便让战象能够顺畅地从中间通过。同时,他又将骑兵配置在左右两翼,便于随时向敌军两翼实施包围。此外,他还令第一线的步兵携带很多号角、战鼓等器具,准备一旦大象冲过来,便用突发的鼓角声,惊退它们。

战斗终于开始了。汉尼拔果然首先出动战象进行冲击,可当他的战象刚接近,西庇阿的第一线部队突然鼓角齐鸣,喊声震天。这突如其来的响声,使得战象受惊不小,阵脚大乱,有的停滞不前,有的往前乱冲,还有的掉头往回跑,原先整齐有序的象阵霎时乱了套。

由于西庇阿的军队预先留下许多通道,往前乱冲的战象可以沿着通道往前跑,非但没有冲乱西庇阿军队的阵脚,反而成了他们的俘虏。而掉头乱跑的战象却把汉尼拔军队阵形冲了个稀里哗啦,撞伤踏死者不计其数。

西庇阿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当即命令骑兵从两翼出击,迂回包抄过去,同时又集中三线兵力,形成拳头,向着汉尼拔的正面猛攻过去。

汉尼拔顿时全军大乱,而西庇阿的军队乘势掩杀,猛追猛攻。

汉尼拔见大势已去,长叹一声,只能调转马头,落荒而逃。

是役,迦太基人的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80头大象除死伤的0多头外,都成了罗马人的战利品。而西庇阿统领的罗马军队仅伤亡500多人,创造了以逸待劳,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

罗马大将西庇阿经此一役英名远播。而原先不可战胜的战争之神汉尼拔则身败名裂,一蹶不振。

以逸待劳的出处,以逸待劳典故出处

三十六计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