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观火的故事有:苏代巧计纵火救赵国、美国隔岸观火成霸主等
【隔岸观火原文】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文】
当敌人内部产生争斗、秩序混乱时,我方应静观待其发生变乱。待敌人穷凶极恶,自相仇杀,必定会自取灭亡。顺应时势而行动,就像豫卦所说的那样,要达到令人喜悦的目的,必须顺应时势行动,不宜操之过急。
隔岸观火故事1
苏代巧计纵火救赵国
一个国家或集团遭遇天灾或内乱之祸,而它的整体力量又并没有在灾祸中受到多大损伤,这时候如果又有外部的势力想要趁火打劫反而会得不偿失。因为这股外部势力反而会使其内部的矛盾势力团结一气,同仇敌忾,一致对外。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隔岸观火的重要性。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攻下赵国十七座城池,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岌岌可危。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之急。赵王与群臣商议后采纳了他的建议。
苏代带上厚礼前去咸阳拜见应侯范雎。他对范雎说,武安君原本就名声在外,再经长平一战更是威风凛凛,他要是攻下邯郸那就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他假意为范雎担心,说你现在的地位虽然在他之上,将来只怕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范雎果然中计,连忙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便乘势说:“赵国现在完全不是秦国的对手,什么时候想攻占都可以,你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然后找机会解除武安君的兵权,那时你就能高枕无忧了。”
范雎闻言果然面奏秦王,提议答应赵国割地求和的要求暂时休兵。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非常不快,但也无可奈何。
过了两年,秦王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又去攻打赵国。可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可白起心中有气,又知道廉颇不比赵括,不好对付,就以秦赵结盟,此时攻打赵国会失信于诸侯百般推诿,最后干脆称病就是不答应领兵。秦王怒不可遏,决定削去白起的官职,将他赶出咸阳。但范雎却不放心,他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将来只怕会回来报复秦国。”秦王一听,立即派人给白起送去一把剑,让他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竟落到了如此下场。
要打击并消灭敌人,不能盲目地趁火打劫,要先袖手观望,看清火势发展,等待火势蔓延,能从内部烧垮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时才能坐收渔利。这才是隔岸观火的精髓。就这样苏代不但解了赵国之危,还除掉了敌人的一员猛将。
隔岸观火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运用,“观”不是小计的,有时候要善于主动点火,有时候还要想办法让火烧得更大,然后视情况采取相应对策。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了范雎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由此可见,运用隔岸观火之计不应是消极等待、观望,而是要充分掌握竞争对手的矛盾,加速两极转化,才能取得成功。
隔岸观火故事2
美国隔岸观火成霸主
美国的崛起可以说是海内外迄今为止对隔岸观火之计运用得最成功的实例了,美国的整个崛起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隔岸观火的过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英、法国为首的协约国和以德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在欧洲大陆展开了胶着的大厮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隔着大西洋“观火”,大发战争横财。美国一直宣称保持中立,既不偏向协约国,也不偏向同盟国,私下里却抓住时机跟这两大集团做生意,将美国的钢铁、化工原料以及其他的战争物资趁机兜售给欧洲各国。几年之间,美国便完成了从战争开始前的负债国家到战争结束后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的转变,黄金储备更是占到当时世界黄金储备总量的二分之一,可以说是一战爆富。1917年,眼看大势已定,战争很快就要结束,美国隔岸观火也看够了,美国知道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参战,果然随着美国的加入,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迅速垮台,第一次世界大战很快便结束了。经过这次大战,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战前比其强大的国家,无论是胜利的一方,还是失败的一方,全都受创惨重,难以与之匹敌。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又故伎重施,西边隔着太平洋,东边隔着大西洋,继续隔岸观火兼发战争横财,直到欧亚两个战场的战争都进入收尾阶段,他们才利用日本人偷袭珍珠港的机会,借机正式参战。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更是彻底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强国。
美国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与两次大战远隔重洋,避免了战争带来的最大损失,这就是“隔岸”。而在一旁,静静地观看战争的变化,寻找最恰当的出手时机,这就是观火,美国运用隔岸观火一计,就这样一步步成为世界头号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