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间计意思故事出处-三十六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8-26 20:28

反间计,原文的大意是说:在疑阵中再布疑阵,使敌人内部自生矛盾,我方就可万无一失。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巧妙地把敌人的间谍反过来为我所用。在战争中,双方使用间谍,是十分常见的。《孙子兵法》就特别强调间谍的作用,认为将帅打仗必须事先了解敌方的情况。要准确掌握敌方的情况,不可靠鬼神,不可靠经验,“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这里的“人”,就是指间谍。

反间计原文

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译文】

在疑局中再设疑局,勾结敌人内部派来的间谍为我所用,可以有效地保全自己,击败敌人。

【注释】

1、疑中之疑:第一个“疑”指敌人的疑心、怀疑,第二个“疑”指我方故布疑阵。疑中之疑,在敌人疑心的战局中再设另一个疑阵。

2、比之自内,不自失也:语出《周易·比卦》,意指因为敌人内部有援助我方的,在敌方有我方之内应,所以取得胜利几乎是万无一失。

反间计按语

间者,使敌自相疑忌也;反间者,因敌之间而间之也。如燕昭王薨,惠王自为太子时,不快于乐毅。田单乃纵反间曰:“乐毅与燕王有隙,畏诛,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惠王闻之,即使骑劫代将,毅遂奔赵。又如周瑜利用曹操间谍,以间其将,亦疑中之疑之局也。

【译文】

所谓间谍,就是使敌人内部互相怀疑和猜忌的人;所谓反间,就是利用敌人派来的间谍转而离间敌人的计谋。如战国时燕昭王死后,其子惠王在做太子时就和大将乐毅有私仇。齐国大将田单于是乘机用反间计,故意派人到燕国散布谣言说:“乐毅与燕惠王有私仇,怕惠王杀他,所以他想联合齐国军队,称王于齐国。只是由于齐人还没有投降他,所以他才不肯马上攻下即墨,目的是等待时机,成就大事。目前齐人最怕燕国改派别的大将取代乐毅,若那样即墨城早就陷落了!”燕惠王听信了谣言,于是就派骑劫为大将,取代了乐毅,乐毅被迫逃往赵国。又如三国时东吴大将周瑜曾利用曹操派来的间谍进行反间活动,使曹操斩杀了大将蔡瑁、张允,同样也是疑局中再设疑局的谋略。

【计名源出】

《孙子兵法》专门有一篇《用间篇》,指出有五种间谍:利用敌方乡里的普通人做间谍,叫因间;收买敌方官吏作间谍,叫内间;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所用,叫反间;故意制造和泄露假情况给敌方间谍,叫死间;派人去敌方侦察,再回来报告情况,叫生间。唐代杜牧解释“反间计”特别清楚,他说:“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

反间计意思故事出处-三十六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反间计计谋精解

反间计,原意是说在疑阵中再布疑阵,使敌内部人员之间产生矛盾,进而互相猜疑和争斗,造成不利的影响和后果,而我方则万无一失。也就是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间谍反过来为我所用。在战争中,双方使用间谍,非常普遍。《孙子兵法》就特别强调间谍的好处,认为将帅打仗必须事先了解敌方的情况。要准确掌握敌方的情况,“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这里的“人”,就是间谍。

《孙子兵法》专门有一篇叫《用间篇》,指出有五种间谍:利用敌方乡里的普通人做间谍,叫因间;收买敌方官吏做间谍,叫内间;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所用,叫反间;故意制造和泄露假情况给敌方的间谍,叫死间;派人去敌方侦察,再回来报告情况,叫生间。

唐代杜牧将反间计解释得特别清楚,他说:“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反间”是用间的最高境界。在商战中,灵活地运用反间不仅可以节省用间成本,而且可以极为有效地改变竞争对手的行为,从而更为顺利地达到用间的目的。

反间计的含义及我们在使用本计谋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收买利诱,为己所用。古人云,“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意思是说所谓的反间,是诱使敌方间谍为我军所利用,敌人派来的间谍是为了“窃取”我们的情报,是给我们设下疑阵的,我们用敌人设下的疑阵反过来再迷惑敌人,这就是用敌人自己的人来迷惑敌人自己,这是一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谋略。通俗地讲,就是借敌人自己的手来打他自己的脸,自己残害自己。

如何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间谍呢?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问题,因为利用敌人的间谍并非易事,巧妙地利用他们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要深入了解这些间谍的特点,根据他的喜好,给以好处,或金钱或权位,甚或美女,只要是他爱的我们一一满足,这样,他们就会在利益的诱惑下,忘记自己原来的立场,转而站到对自己有利的一边,为我所用。

(二)挑拨敌人,使其力量分散,转强为弱。《孙子兵法·虚实篇》中说:“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意思是我军兵力集中在一处,敌人兵力分散在十处,这就是用十倍于敌的兵力去攻击敌人,这样我军就占了优势,敌人就转为劣势。能够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处在劣势分散的敌人,那么同我军当面作战的敌人就少得多了。这里十分具体地阐述了分散敌力的重要意义。

怎样才能将敌人的力量彻底分散呢?这也是我们运用此计谋时应注意的问题。解决此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分化离间。所谓“分化离间”就是从心理上,即从根本上把敌人分散开来,这时无论是哪部分遇到危难,其他部分都只能袖手旁观,甚至幸灾乐祸。这样一来敌人的实力无论多么强大,都会因其内部分崩离析而最终失败。

如果敌人采用反间计,我们应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一)在选择间谍时要慎重,在使用间谍时要反复审查,及时发现疑点及时淘汰出局。凡我们派出的间谍,要进行全面审查,不但要求其具有做间谍的基本能力,更要有坚定的立场。要“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要能经得住各种考验。我们除了派出之时对其要考察,也要在以后的活动中反复进行考察,发现疑点要对其审问,甚至淘汰出局。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自己人残害自己的悲剧发生。

(二)为防情报泄露,将间谍“蒙在鼓里”,不让其知道信息,以防被敌人利用。古人云:“三军之事,莫亲于间”,意思是在军队的交往关系中,没有比对间谍更亲密的了,但这并不等于说什么样的信息都应该让他知道。必要的时候还要“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借此来防万一。凡属重要信息,特别是关键时刻的重要信息,绝对不能随便泄露出去,对所有的无关人员都要严加封锁,特别是有可能接触对方人员的间谍更要严加保密。

(三)多方印证,多处考究,以证实所获情报的真实性及防止间谍被收买利用。我们可以多方位地派出若干间谍,让他们从不同的侧面获取情报,这样我们不但可以得到主体的信息,同时各方面的信息也可互相印证,一旦有人叛变,我们马上就可以发现,有虚假的情报我们马上就可核实,一个间谍出了问题,其余的就可立即补空缺。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尽管我们派出的间谍不被收买,他所获取的情报也不一定就是很可靠的。因为敌人很有可能已发现我方的间谍,但其假装不知,故意向我们的间谍透露虚假的情报,我们要对获取的情报反复推敲考究,并作出准确的判断,以防上当受骗。

反间计意思故事出处-三十六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反间计政治谋略案例

岳飞用反间计除敌

南宋时期,金兀术与刘豫一起包围庐州。刘豫原是南宋将领,后来投降了金国。

南宋抗金将领岳飞,得知金兀术妒忌刘豫,决定借此用反间计除掉刘豫。

当时,军中恰好捉住了金兀术的一个密探,岳飞决定借这位密探实施反间计。他命人把那位密探带上大堂,没有对其用刑,而是假装认错了人。责备那密探说:“你不就是我军派到刘豫那里去的王斌吗?当时让你约定刘豫用计诱捉金兀术,你怎么迟迟不见回来?我后来又派人到刘豫那里去探问情况,刘豫已经答应以与金兀术共同进犯长江为诱饵,在清河将其活捉。你竟然一去没有消息,到现在却被人抓了回来,是何居心?还不快快从实招来!”

那密探听了岳飞这一番话,如坠云里雾中,但他为了求生,慌忙假称是王斌,并表示要戴罪立功,希望大将军宽恕。

岳飞于是就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同刘豫共谋活捉金兀术之事,并且用蜡把信封好,交给了那个密探。还嘱咐他路上小心,要速去速回,不得延误。

那密探回去后立即把信交给了金兀术,金兀术看后不禁大吃一惊,火速报告金主,废掉了刘豫。

岳飞不费自己的一兵一卒,就除掉了金兀术的得力帮手刘豫,手段实在高妙,这不仅节省了作战的成本,而且也为打败金兀术扫清了障碍。

种世衡巧用反间计除两害

北宋时,元昊在西北建立党项族的国家——西夏。元昊心腹大将野利旺荣和野利遇乞兄弟经常率兵侵扰宋地。宋将种世衡一心要除掉这两个祸害。这时,野利旺荣派浪埋、赏乞、媚娘三人向种世衡诈降。种世衡知道这三个人的真实意图后,认为与其杀掉他们,不如利用他们来行反间计。于是,他佯装不知,委派他们以官职,表面上十分重视,暗地里却派人对他们严加监视。

一天,种世衡对好友王嵩说:“我想派你去西夏行反间计,你能胜任吗?”王嵩欣然应允,表示决不辜负这份信任。种世衡给野利旺荣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旺荣大王,你派来的浪埋、赏乞、媚娘三人,我已给他们安排了官职。朝廷知道你有心归宋,已任命你为夏州节度使。你赶快行动吧!”种世衡让王嵩把这封信带给野利旺荣,并同时带去一幅乌龟与枣同席的画。

野利旺荣见到信大吃一惊,问王嵩这幅画是什么含义。王嵩说:“这幅画是早(枣)归(龟)来的意思。大王若想归来就该尽早行动。”野利旺荣冷笑道:“种世衡把我当成小孩子吗?拿这种把戏来对付我。”为表诚心,野利旺荣把王嵩带到元昊处。元昊看完信、画之后,下令把王嵩推出斩首。王嵩并不慌张,反而大笑说:“人人都说夏王多疑,我以前不相信,现在看来此话不假。野利大王如果不先派人前去投降,种使君怎么无缘无故地派我来送信?现在我朝已任命野利大王为夏州节度使,而野利大王又突然改变了主意,你们夏人真是多诈!”

元昊不知野利旺荣派人去诈降的事,听了王嵩的话,对野利旺荣产生了怀疑。为验证自己的猜测,元昊派亲信冒充野利旺荣的人会见种世衡。种世衡通过西夏俘虏,得知了来人的真实身份,便像以往对野利旺荣的人一样热情款待元昊派来的亲信,还约定了野利旺荣投降的日期。那人回去后据实汇报,元昊大怒,杀了野利旺荣。

种世衡为让元昊再杀野利遇乞,命人在西夏边境设立祭坛,在木板上刻下如下内容的祭文:野利旺荣和野利遇乞有意归顺本朝,不想大事未成,刚浪陵大王遇害身死,在此设立祭坛悼念。

看见西夏人来了,种世衡手下的士兵慌忙点燃纸钱和木板,仓皇而去。木板上的字不会很快烧掉,西夏人拿回去交给元昊,元昊看后信以为真,把野利遇乞也杀了。

反间计意思故事出处-三十六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反间计军事谋略案例

姜维识破诈降诱敌中伏

姜维听说司马昭杀了曹髦,立了曹奂,便借机第七次出兵征伐中原。大军刚在祁山下寨,便听说敌将王瓘率兵来投降。姜维令军兵阻住降兵,只放降将入帐来见。

王瓘对姜维说:“我是魏国吏部尚书王经的侄儿王瓘,我叔父一家因曹髦而受牵连被司马昭杀害。今听说将军又出师伐中原,我要借将军之威,为叔父一家报仇雪恨。”姜维一听,高兴地说:“将军来降,我十分高兴,昔日夏侯霸将军降我,被我军重用,卿也同样。现在我军中粮草转运是件大事,你可率本部军马三千人,去川口把几千车粮草运到祁山寨中。我用你两千军马做向导,去攻邓艾营寨。”王瓘本来是行诈降计的,知道姜维借魏朝中有变,来伐中原。王瓘便投其所好,诈称自己是王经的侄子,来投降姜维,企图使姜维像信任夏侯霸那样信任自己。现在见姜维这样安排,不答应吧,恐怕姜维会产生疑心。答应吧,带来的五千军兵一下子就分出去近一半。但为了大计只好假装痛快地答应了。

王瓘出营后,夏侯霸入帐对姜维说:“我听说魏将王瓘来投降,将军怎么能信任他的话呢?我在朝中多年,未听说过王经有这样一个侄子,其中必然有诈。”姜维大笑说:“我已经看出其中有诈了。司马昭的奸诈不亚于曹操。他既然在朝中杀了王经一家,怎么会让王经的亲侄子在边关统兵呢?我所以允许他投降,是要将计就计而行,你未见我已把他的兵势分开了吗?”夏侯霸知道姜维有了防备,便放心出营去。

姜维在王瓘率兵走后,派军兵在途中布暗哨设伏,切断王瓘与邓艾之间的联系。果然不到十天,巡哨的军兵捉到王瓘派往邓艾大寨的信使。姜维见王瓘在书中约邓艾八月二十日运粮到魏营。请他在坛山谷中接应。姜维把情况盘问仔细后,杀了信使。把书中八月二十日改为八月十五日,另派人扮成魏军把书信送给邓艾,同时做好在坛山谷伏击邓艾的准备。

邓艾得到王瓘的书信后,仔细盘问了信使,见信无伪。便如期率五万精兵向坛山谷中进发。到了谷口,邓艾登山一看,果然远远看见有千余辆粮车,慢慢而来。邓艾见天色已晚,未敢贸然率兵入谷,便在谷口安营,准备在谷口处接应王瓘。

姜维见邓艾不率兵入谷,便又遣人扮作魏兵向邓艾报告说:“现在粮车已经过界,被后面蜀军发现,正在追赶,王将军请邓将军速去接应。”邓艾听后,正犹豫不决,这时却听到谷中鼓声阵阵,杀声隐约传来。他以为这必是王瓘与后面追兵在厮杀,于是率军入谷去接应。

当邓艾深入谷中后,谷口顿时被截断,谷内草车瞬间燃起,伏兵一齐杀出,邓艾听到蜀军内大喊“捉住邓艾的可封万户侯”的悬赏令后,忙弃马丢盔,混在步兵中,爬山而逃,其余数万军马皆降。

这时王瓘在川口还等着准备二十日举事呢,突然闻讯邓艾中计大败的消息,已知诈降行径败露,于是趁夜烧了蜀军粮草,见无路可走,便率兵向汉中方向杀去。

姜维正要继续搜寻邓艾,却听说王瓘见势不妙,往汉中杀去了。姜维怕汉中有失,立即率兵抄小路截阻王瓘。王瓘见四面受敌,无路可逃,跳江自尽了。

韩世忠有意透露假情报

南宋初期,面对兵强马壮、屡屡进犯中原的金兵,宋高宗一味乞和,不敢抵抗。但主战的宋国将领宗泽、岳飞、韩世忠等坚持保家卫国、抗击金兵,使金兵不敢轻易南下。

公元1134年,韩世忠镇守扬州。南宋朝廷派魏良臣、王绘等去金营议和。扬州是北上的必经之地,魏、王二人是南宋朝廷中的投降派,为防止他们将扬州的军情向金人泄露,韩世忠将军决定将计就计,利用他们向敌人透露一些假情报。

当魏良臣、王绘途经扬州时,韩世忠故意派出一支部队向东进发,并告诉他们说是开去防守江口的先头部队。魏、王二人进城后,一再有流星庚牌送到。韩世忠故意让二人看,原来是朝廷催促韩世忠马上移营守江。次日,二人离开扬州,前往金营。为了讨好金军,他们一见金将聂呼贝勒,便将韩世忠将率部移营守江的机密全盘托出。聂呼贝勒求功心切,认为这是天赐良机,扬州城内空虚,正好夺取。于是他立即调兵遣将,亲自率精兵向扬州挺进。

却说韩世忠送走魏良臣和王绘后,迅速调回派出的部队,在扬州北面的大仪镇多处设伏,只等金兵一到,就进行围歼。

远远望见金军后,韩世忠先率少数兵士迎战,边战边退,等进入伏击圈后,只听一声炮响,宋军伏兵四起,杀声震天,金军顿时陷入混乱,四下里夺路而逃。结果金兵先锋被擒,主帅逃窜,全军被歼。金兵主帅金兀术闻听此事后大怒,将送假情报的魏、王二人囚禁。这二人卖国求荣,只落得个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实属罪有应得。

反间计意思故事出处-三十六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反间计商战谋略案例

韩都衣舍以“买手制”赢客户

反间计在古代的政治和军事中,是运用得极多的。在现代商业领域,反间计也在看不见的硝烟中不断上演。把自己人安排到对手企业中,或者收买对手企业中的关键人物,使其为己方提供技术情报,这是反间计在商战中的最直接运用。但是,这个意义上的运用,往往以践踏道德为前提,甚至触犯法律底线,是不光彩的。

聪明的企业就会从正面意义上去运用反间计,比如巧妙地“笼络”用户中的部分代表为我所用,并以部分代表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更多的用户成为产品或项目的忠诚客户。在这一点上,韩都衣舍集团的做法无疑是很具有代表性的。

韩都衣舍集团是一家致力于为都市时尚人群提供高品质流行服饰的企业,主营的是韩版女装,它凭借“款式多,更新快,性价比高”的产品理念深得消费者的喜爱和信赖。

在最开始进入电子商务做服装业的时候,韩都衣舍像其他初创品牌一样,也面临着没有订单、不知道如何选款、如何迎合客户个性化需求等难题。后来,韩都衣舍的创立者之一赵迎光发现,在淘宝网上,韩版女装的代购卖家众多,但同样款式、同样图片的服装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这让买家无从辨别优劣。而一旦买家从某个淘宝店家有过不错的购物体验,便会常来光顾。但是遗憾的是,这个淘宝卖家的产品更新不够快,不能满足买家的购买需求,这就导致买家不得不再去“冒险”,尝试其他卖家的产品和服务。赵迎光于是想到,如果有这么一家店,它能让买家每次去光顾时都能见到新款推出,总能挑到合适的衣服,并且能让产品品质和服务品质有好的保障,那么买家就可能忠实于这个店铺。

正是在这一想法的促动下,韩都衣舍创造性地建立了“买手制”模式。“买手”一词源于英文“Fashion Buyer”,即时尚采购员或者选款师。自2009年起,韩都衣舍开始组建买手小组,每个小组有5个成员,包括选款师、选款助理、文案制作员、订单库管员和文员。买手小组的作用是:负责跟踪诸多韩国品牌的产品动态,从中选出他们认为款式不错的产品,然后进行样衣采购、试销,再根据试销情况在中国找工厂量产。买手代表的是具有与买手特征相似的那一群人,经过买手挑选出来的款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获得与买手有相似心理的那一群人的喜欢。由于买手队伍庞大,且每个买手小组每天要看上千款衣服,韩都衣舍的款式就非常多,每天都能推出几十个新款,并且产品品质和服务品质都有基本的保障。

韩都衣舍的买手小组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在企划部的协调下,由买手小组自主选款、自主下单生产、自主上架、自主选择促销时机。在激励机制上,韩都衣舍根据各个买手小组的毛利润以及库存周转率计算提成。因此,韩都衣舍的衣服尽管每一个单品的销售都不是很多,但因为买手队伍庞大,销售成绩非常好,库存压力很小。

韩都衣舍的做法是典型的“策反”用户的案例。通过用户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人辅助选择款式、定价等,从而达到迎合这类型客户的目的,进一步实现了高流转的销售交易,这正是韩都衣舍将兵法与商业结合的高妙之处。

三十六计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