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痴不癫:假,伪造的、不真实的;痴,呆傻、愚笨;癫,因精神错乱而疯狂。指表面上装作痴呆、愚笨而内心却非常清醒。用在军事上指为了麻痹对方或为了隐瞒自己的士兵,而伪装笨拙,但是行动起来却又极其诡秘。用于政治谋略就是韬晦之术。在形势对己不利的情况下,表面上装疯卖傻,给人碌碌无为的印象,以免引起政敌的警觉,实际上却在等待时机,实现自己的抱负。
假痴不癫重点在一个“假”字,一定要在表面做好伪装,而内心必须保持清醒。
假痴不癫原文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译文】
宁可假装不知道而不采取行动,也不可假装知道而轻举妄动。要冷静沉着,藏而不露玄机。这是从屯卦象辞“云雷,屯,君主以经纶”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注释】
1、云雷屯:语出《周易·屯卦》。猛烈的乌云和焦雷,到了冬天就隐藏屯聚起来,等待第二年春天再爆发出来,就可以乌云滚滚、电闪雷鸣。
假痴不癫按语
假作不知而实知,假作不为而实不可,或将有所为。司马懿之假病昏以诛曹爽,受巾帼、假请命,以老蜀兵,所以成功;姜维九伐中原,明知不可为而妄为之,则似痴矣,所以破灭。兵书曰:“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当其机未发时,静屯似痴;若假癫,则不但露机,且乱动而群疑。故假痴者胜,假癫者败。或曰:“假痴可以对敌,并可以用兵。”宋代,南俗尚鬼。狄青征侬智高时,大兵始出桂林之南,因佯祝曰:“胜负无以为据。”乃取百钱自持,与神约:“果大捷,则投此钱尽钱面也。”左右谏止:“倘不如意,恐沮师。”青不听。万众方耸视,已而挥手一掷,百钱皆面。于是举兵欢呼,声震林野。青亦大喜,顾左右,取百钉来,即随钱疏密,布地而帖钉之,加以青纱笼护,手自封焉。曰:“俟凯旋,当酬神取钱。”其后平邕州还师,如言取钱,幕府士大夫共视,乃两面钱也。
【译文】
假装不知,而实际清晰明了;假装不做,而实际上是时机不成熟不能做,或是等待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就行动。三国时,司马懿假装病,借口神志不清杀死曹爽;他又接到诸葛亮“馈赠”的妇女首饰,他并不为此感到受侮辱而恼怒,而是上表假装请战,却坚壁不出,借以疲劳蜀军,因此获得成功。姜维九次率兵讨伐中原,明知这样做不行而偏要轻举妄动,那就是真的痴了,所以他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失败。《孙子兵法》上说:“善于用兵而取得胜利的人,并不显示自己的智谋和争着出名,也不炫耀自己的勇敢与战功。”当他们的计谋还没有实行时,他们会像屯卦所说的那样,沉着冷静得像个呆子,如果假装癫狂,不仅会暴露战机,而且会因胡乱的行动而引起三军猜疑。所以,装作呆子必取胜,装作癫狂必失败。有人说:“假装糊涂发呆既可以用作对敌,又可以用作治军。”在宋代,南方少数民族有迷信鬼神的风俗。狄青率军征伐侬智高时,大军刚到桂林以南,狄青便假装拜神说:“天神啊!这次打仗胜负难料呀!”说着就拿了一百文铜钱向神许愿:“如果能取胜,请让丢在地上的这些钱正面都朝天吧!”左右随从部将劝他说:“这样做不行啊,倘若这些钱不都是正面朝天,恐怕会影响士气!”狄青依然不听从劝说。在千万人的注视之下,他大手一抛,百个铜钱落在地上全是面朝上!这时,全军举手欢呼,声音响彻山林和旷野。狄青也很兴奋,并命令左右随从,取来一百根钉子,在铜钱散落的原地,用钉子钉牢,并亲手用青纱盖上,说:“等到取得胜利,一定回来酬谢神灵,取回铜钱。”后来,狄青率军平定了邕州凯旋,按原先说的那样去取那些钱,他的士兵们都虔诚地蹲在周围祷告观看,却见那些铜钱原来两面都是一样的,都是正面。
【计名源出】
本计计名是从民间俗语“装疯卖傻”、“装聋作哑”等转化而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回避某种矛盾,或者为了度过某种危难,或者为了对付某个势力强大的对手,在一定时期内,故意装作愚蠢、呆痴,行“韬晦”之计,以求保存自己,然后等待时机,战胜对手。传说中的箕子佯狂就是运用此计的一个典型。
殷商时期,纣王的太师箕子因无法劝说纣王放弃暴政,便佯装痴傻。一次,纣王作长夜之饮,喝得酩酊大醉,连年月日都忘记了,问左右的人。大家因畏惧纣王凶残,都跟着说不知道。于是,便派人去问箕子,箕子想了一下,也说自己不知道。左右的人感到奇怪,便问箕子道:“你明明知道,为什么也说不知道呢?”箕子回答说:“纣王是天子,他终日沉溺酒色,连年月日都搞不清了,这说明殷朝快要亡国了。一国的人因害怕纣王凶残无道都说不知道的事情,独独我说知道,那我的性命不是危在旦夕了吗?所以,我也假装酒醉说搞不清啊!”这便是箕子使的“假痴不癫”之计。以后,人们把它运用于军事上,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用于举行兵变,主要是作为一种欺骗的手段,以图麻痹对手,以便自己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发起攻击;二是作为一种愚兵之计。
假痴不癫计谋精解
假痴不癫,“假”,意思是伪装。装聋作哑,痴痴呆呆,而内心里却特别清醒。此计作为政治谋略和军事谋略,都算妙计。此计的关键在于“假痴”,“假痴”时要掌握分寸,不能过火,同时,还要做到“不癫”,即不能疯疯癫癫、走火入魔。否则,假痴也就变成了真痴。
此计用在政治上,就是韬晦之术,在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表面上装疯卖傻,给人以碌碌无为的印象,隐藏自己的才能,掩盖内心的政治抱负,以免引起政敌的警觉,专一等待时机,实现自己的抱负。用在军事上,是一种麻痹敌人,待机而动的计谋。指的是,虽然自己具有相当强大的实力,但故意不露锋芒,显得软弱可欺,用以麻痹敌人,骄纵敌人,然后伺机给敌人以措手不及的打击。
假痴不癫之计包含以下四个含义:
(一)难得糊涂。我国古代伟大的书画家郑板桥有著名的“难得糊涂”一语,意思是说糊涂是很难做到的,所谓的难,就难在本不是真糊涂,却要装成糊涂,使人完全相信你,并把你当成真糊涂来对待。
(二)大智若愚。真正聪明的人表面上看好像很愚笨、痴呆,其实这是一种韬晦之计,也就是暂时隐藏自己的锋芒或才能,不使其表现出来。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常常以装疯卖傻、装聋作哑来蒙混对方,这种假作不知、假作不为、假作不是的做法,会给人一种与世无争、弱而无能的印象,这样就可避免引起注意。
(三)不露玄机。也就是静不露机,蓄而待发。之所以要把所拥有的东西深藏起来,不让人知道,是因为要等待时机成熟,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过早地暴露自己的意图,一定会遭到失败。
(四)深藏若虚。也就是本来很有秩序却表现出混乱的样子;本来很饱暖,却表现出饥寒的样子;本来人很多,却表现出人数很少的样子;本来很勇猛,却表现出很怯弱的样子;本来准备很充分,却表现出毫无防备的样子,借以麻痹对手,获取成功。
另外,此计谋还可以用作愚兵之计来治理自己的军队。其主要方法是“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就是要蒙蔽士卒的视听,不让他们知道计划谋略的真实意图。之所以要“愚士卒之耳目”,一是为了保守军事机密。因为军事情报是不可能“广而告知”的,只要打算对敌人保密,就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自己的军队保密。二是为了稳定军心。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特别是在非常危险的情况下,如果让士兵们知道了真情,就会引起恐慌、惊惧,带来思想及行动的混乱,直接影响部队的战斗力,甚至使军队无法约束。
当敌人运用假痴不癫之计时,我们应采取如下防范对策来应对:
(一)要善于观察分析,一旦发现真相,当面揭穿敌人的真面目。细致观察敌方的情况,利于发现敌人“假痴”的蛛丝马迹。《孙子兵法·行军篇》中说:“辞卑而益备者,进也。”即敌人原来的使者言辞谦逊,拖延时间,却正在加紧战备的,是准备向我军进攻。又说:“辞强而进驱者,退也。”即敌军来使措辞强硬而摆成进攻架势的,实际上是准备撤退。还说:“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即没有约会而来讲和的,是另有阴谋。这些具体的相敌之法虽不可套用,但却向我们警示透过现象看清楚本质的重要性。在对方耍“假痴不癫”鬼把戏的时候,当面将其丑陋的真面目揭露出来,因为他们事先毫无思想准备,遇到这种突然情况时,一时很难应付,只能处于十分被动、尴尬的境地。这样他们为此所煞费的苦心也就付之东流了。要当面揭穿对方的骗局,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证据,要一下子击中要害,不给其留下狡辩的把柄和反击的机会。
(二)以“假”当真,将计就计,引诱敌人入圈套。我们一旦发现了敌方正在对我们使用“假痴不癫”之计时,我们虽已识破其计,但是却暂时不揭破它。同时也来个假装糊涂,故意把其“假”当作真,让其相信我们已经上当,便放心大胆地继续演他的“假痴”之戏,却不知我们早已为他又布了一层圈套。这样,敌人不但没能欺骗成我们反而中了我们的圈套,害人不成,反害自己。
假痴不癫政治谋略案例
朱棣“装疯卖傻”夺皇位
大凡执政为官者,大都胸有城府,高深莫测,善于韬光养晦,这是政治本身的特性使然,也是稳固统治,明哲保身,从而有效达到统治目的的需要。
朱元璋死后,将帝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年轻的朱允炆并没有机会执掌朝政,大权旁落在他身为藩王的皇叔手中。这二十多个藩王中,最使朱允炆感到棘手的是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他生性坚毅沉稳,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又能以诚待人,在创建大明王朝的过程中屡立战功,颇为朝廷所推重,连朱元璋也对他另眼相看。
由于前面的三位兄长均已死去,如今燕王朱棣已成为诸王之长,若能除掉朱棣,其他诸王自然会俯首听命。
于是,一道削藩诏书下到了北平燕王府,朱棣接到诏书后只是轻蔑地一笑。他十一岁被封为燕王,二十一岁时,获得藩王爵位,曾多次出击元蒙残部,战功显赫,而朱元璋又把边陲重镇北平交与他把守。他本来以为朱元璋百年之后会将帝位传授于他,可没想到却传给了毫无魄力、只知舞文弄墨的朱允炆。他根本不屑于对这个侄子称臣。但是朱棣明白,他现在还不能公开同朱允炆翻脸,便借口有病不出,留在王府内,不停地秘密训练士卒。不料此事被人告发,朝廷派来使臣查问,却见到朱棣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而且还不住地胡言乱语,其状让人深信不疑。朱棣就这样装疯卖傻,骗过了朝廷使臣。
1399年7月,朱棣突然发动兵变,逮捕朝廷使臣,然后举兵南下,经过三年征战,推翻了朱允炆,朱棣登基称帝,是为明成祖。
朱棣性格坚毅沉稳,足智多谋,是韬光养晦的集大成者。无论是从哪方面来讲,他都是当之无愧的皇位继承者,可是不知道朱元璋出于何种考虑,竟将帝位传给了朱允炆,朱棣无论如何心里也不会平衡。但是他知道,朝廷决定削藩的当时,他还不足以与皇上分庭抗礼,于是在使臣面前装疯卖傻,暗中却积蓄实力,等到时机成熟,才举兵南下。这也许是朱允炆始料不及的。
王羲之“醉酒”躲祸患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被人誉为“神笔”。有一次,朝廷中一位叫王敦的大将军,把王羲之带到军帐中表演书法,天色晚了,就让他在自己的床上睡觉。王羲之一觉醒来,听见房间有人说话,仔细一听,原来是王敦和他的心腹谋士钱凤在悄悄商量谋反的事,可能他们一时忘记了睡在帐中的王羲之。听到谈话内容,王羲之担心会被杀人灭口,非常着急。恰好当晚他喝了点酒,于是,假装酩酊大醉,把床上吐得到处都是,接着,蒙头盖脸,打着鼾声睡去。
王敦和钱凤密谋多时,忽然想起了王羲之,不由得心惊肉跳,脸色骤变。他们越想越害怕,最后竟手提尖刀,来到内室,打算杀人灭口。忽然王羲之说起了梦话,再一看,床上吐满了饭菜,散发出一股酒味。王敦和钱凤被假象所迷惑,认为王羲之酒后酣睡,便放弃了原来的打算。
王羲之临危不惧,急中生智,利用醉酒的假象,躲过了一场意外的杀身之祸。
假痴不癫军事谋略案例
蔡锷“金屋藏娇”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不久,袁世凯就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威逼孙中山让位,自己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北京建立了地主买办联合专政的北洋军阀政权。随后,又积极进行毁灭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成果、阴谋恢复帝制的勾当。
袁世凯一系列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人民包括国民党革命派在内的强烈反抗。但他仍然一意孤行,顽固推行其反革命策略。为了保证称帝阴谋得逞,袁世凯一面叫自己的儿子袁克定训练所谓的“模范军”,加强自己的武装实力;一面则调遣部队加强上海、南京一线的防卫;同时还采取一系列暗杀手段剪除“异己”,只要是被他所怀疑的人,都在其暗算之列。一时间,暗杀事件迭起,包括宋教仁在内的一批国民党志士一个个都倒在刺客的枪口之下。袁世凯满以为,采取这些措施便可以震慑人心,为自己称帝扫清障碍了。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他的种种罪恶行径只能更加暴露其反革命嘴脸,激发人们用各种方式与他进行前仆后继的抗争。
却说这时有一位人物也被袁世凯列为怀疑对象,他就是前云南都督蔡锷。蔡锷从云南卸任奉调入京,便一直为袁世凯所密切注意。袁世凯表面上对蔡优礼有加,每天都要召入总统府中磋商“要政”,其实是有意加以考察和约束,防他生变。蔡锷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深知袁世凯的险恶用心,便尽力收敛锋芒,不露声色。每次与袁交谈都装作呆钝无知,一再表示自己年轻望浅,阅历不深,军事上略知一二外,其余都蒙昧无知,不识大体。袁世凯多次向他问难,蔡锷便多次装作失言,所答非所问,弄得袁世凯虽然对他极不放心,却也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听从左右心腹的意见,对蔡暂时实行收买政策,一次又一次给蔡锷封官,又是高等军事顾问兼政治会议议员及约法议员,又是将军府将军,又是陆海军统帅处成员,又是全国经界局督办,还被选为参议院参政,等等。袁世凯以为把这一大堆桂冠戴在蔡锷头上,也许可以稳住他的心了。而蔡锷呢?对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始终不露声色,无论袁世凯封他什么官,都随来随受,得了一官也不表现出十分欣喜,添了一职,也从不推辞,搞得袁世凯也有些莫名其妙了,但他打定主意,还是要对蔡进一步考察。
一天,袁世凯又在总统府召见蔡锷。这次见面,袁世凯开门见山便谈起了恢复帝制的事,并问蔡锷的意见。蔡锷听了,立即离座起身说道:我起先是赞成共和的,但见到南方二次兵变,才知道我国确实是不能没有皇帝啊!前一阵子,因为担心别人说闲话,未便开口,今天您有这个想法,那真是好极了,我首先表示赞成!袁世凯听了蔡锷这番话,有如醍醐灌顶,心里舒服极了,但转念又想,蔡锷本是国民党要人,他说的是真心话吗?仍然有些不放心,便又探问道:你既然早有这个想法,可前次赣宁起事,你为什么却想出面调解呢?蔡锷见袁世凯问起了前事,便支吾答道:“彼一时,此一时,那时我还在云南,离北京很远,长江一带,多是国民党势力,我有点投鼠忌器,才不得不作点姿态呀!失言之处,还请您多多包涵!”袁世凯听了蔡锷的这番解释,也觉得无懈可击,随便扯了几句,便端茶送客了。
离开总统府时,蔡锷手心里真是捏了一把汗,心想:亏得自己临机应变才遮掩过去,好危险哪!想着自己现在羁身虎口,险象环生,真悔恨不该来北京,又带来了家眷,真不啻自投罗网,如今要想一个人脱逃也不可能了。回到家中,一个人躺在床上左思右想,才又想出一个主意。
自从袁世凯在总统府与蔡锷摊牌要推行帝制后,蔡锷凡是遇到帝制派人物,什么六君子、十三太保等,一概都与他们握手言欢,表示亲昵,还同他们组织了一个“消闲会”,每当公务之暇,便凑拢在一起,饮酒谈天,闹着闹着,连六君子、十三太保也觉得过去对蔡锷有误会,是错怪了“好”人。他们在闲谈中,少不得还要谈起女人,说到北京妓女谁谁好,特别是谈起名妓小凤仙如何有姿色、有风韵,更是眉飞色舞。
蔡锷听到这些,心想:如果自己装作一个浪荡公子,成天寻花问柳,或许更能消除袁世凯的疑心,从中找到某种脱身之路哩!于是他便扮成一个大商人到云吉班去会小凤仙。谁知小凤仙竟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女性,她与蔡锷初次相会便一见倾心,并且猜出了蔡锷非等闲之辈,更是钦佩不已。这样,蔡锷便经常出入云吉班与小凤仙相会,连公务都搁置不理了。有人把这事告到袁世凯那里,袁世凯非但不生气,还笑着说:“松坡(蔡锷的号)果真乐此不疲,我也就高枕无忧了。”但是,老奸巨猾的袁世凯还是不放心,命令他的密探继续跟踪,把蔡锷每天的行止报告给总统府。蔡锷也觉察到了这一点,索性装作花天酒地,闹个不休,并且故意对袁世凯的心腹梁士贻说,想要购置一栋公馆,以便“金屋藏娇”。真是假戏真做,越演越像了。这时,蔡锷又与夫人商议,再搞一个“苦肉计”,说是夫人对蔡锷在外面胡混很不满,成天寻着蔡锷吵闹,连家里的东西也打毁了不少,蔡锷一气之下,拳脚交加,把一个好端端的夫人打得鼻青脸肿,表示坚决要与夫人离婚。夫人不甘受辱,连夜收拾行装,带着佣人回了老家。
蔡锷“赶”走了夫人,剩下只身一人,免除了后顾之忧。于是,有一天他趁人不防,到邮局给云南唐继尧、任可澄拍去一个密电,说是“帝制将成,速做准备”。这八个字,任凭怎样解释都可以,但蔡锷的本意是要唐、任二人速做起义准备,以后蔡锷便利用小凤仙作掩护,偷偷地搭乘火车离开北京到达天津,又从天津转至日本,再从日本取道越南到达云南与唐继尧、任可澄会合,成立了以唐继尧为都督的护国军军政府,并于1916年元月正式发布讨袁檄文,展开了讨伐袁世凯的护国战争,又叫云南起义。
拿破仑大败俄奥联军
1805年,拿破仑第三次与反法同盟作战。奥俄联军大败,拿破仑乘胜追击奥俄联军至奥斯特里茨。年轻的沙皇亚历山大调来了精锐的警卫军和其他增援部队,自认为实力超过拿破仑,是取胜的绝好机会。
当时在联军内部,关于下一步的作战行动问题,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60岁的俄军名将、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主张暂时避战,如法军来攻,应继续撤退,摆脱仍处于全军覆灭的危险境地。而年轻气盛的联军参谋长瑰洛持则认为拿破仑惯于声东击西,虚张声势,实际上法军早已疲惫不堪,战斗力大大削弱,且联军数量上已远远超出法军,主张立即转入对法军的进攻。
此时的拿破仑正在密切注视着亚历山大的动向,决定以假象迷惑敌人,寻找时机,消灭强大的敌人。
11月3日,拿破仑给外交大臣塔列兰写信,承认法军目前处境十分困难。正面敌人兵力占绝对优势,两翼敌人咄咄逼人,两支普鲁士大军也跃跃欲试。
同时,拿破仑命令法军部队从某些前沿阵地开始后撤,做出被迫退兵的样子,并故意散布法军兵力不足,需要收缩战线的流言。
11月25日,拿破仑派其侍卫长萨瓦里将军打着休战旗前往联军司令部,向年轻的沙皇亚历山大递交一封国书,建议休战,要求与俄军讲和,请亚历山大派全权代表进行谈判。
亚历山大看到拿破仑要求讲和,果断地认为拿破仑已经害怕,现在正是歼灭拿破仑的最好时机,库图佐夫虽然竭力反对,但亚历山大却不予理睬。
亚历山大派自己的侍卫长道戈柯夫公爵进行回访,进行象征性的谈判,同时也嘱咐这位心腹,注意观察拿破仑的动静。
拿破仑在会见道戈柯夫公爵时,抓住时机,制造假象,进一步欺骗对手。
拿破仑首先表现出自己十分疲劳,一副精疲力竭的样子,同时,他又故意摆出大国皇帝的样子,以示不能丢失尊严。他巧妙地回绝了沙皇使者的要求,坚持不能放弃意大利和其他一些占领地的立场,但在一些枝节问题上表现出一定的让步妥协。
会谈之后,沙皇使者认为拿破仑外强中干,外表虽然故作威严,但实际上已心中有虚。道戈柯夫公爵兴奋地向亚历山大报告了他关于拿破仑信心不足和胆怯的印象,年轻的沙皇高兴地踱来踱去,并向侍卫长敬酒致谢。
数日后,俄、奥皇帝经过会晤,决定立即向“正在退却的削弱了的拿破仑军队进攻”,从而中了拿破仑的计谋。
12月2日,在奥斯特里茨村以西、维也纳以北120公里的普拉岑高地周围,展开了大会战。这是拿破仑战争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会战。
拂晓之前,俄奥联军开始进攻,大有不可一世之势。
胸有成竹的拿破仑在望远镜里密切地注视着敌军的行动。当他发现普拉岑高地俄军防御力量十分薄弱时,立即命令两个加强师占领了高地,从而把敌军切成两段,俄军受到侧面攻击,秩序大乱,向西方溃逃。当时俄国沙皇和总司令库图佐夫以及他的司令部都跟在这支纵队之后,因而失去了对联军的控制,首尾不能相顾。
拿破仑完全控制住普拉岑高地之后,随即命令近卫军和骑兵师及两个步兵师向敌人展开全面的猛烈的进攻。将北段4万多敌军团团包围并压缩到狄尔尼兹半结冰的湖泊上,湖泊上的冰块被法军炮火击碎,致使敌军整团整团地淹死、被击毙和生俘。
俄奥联军在几小时内被全歼,俄国亚历山大和奥地利弗兰西斯两个皇帝狼狈逃跑,总司令库图佐夫受伤,险些被俘。奥斯特里茨战役中俄奥联军8.2万人,死伤1.5万人,被俘2万人,损失大炮133门,余众四处逃命。
夜幕降临了,一切都结束了。拿破仑在一群元帅、近卫军将军的陪同下,在从四面八方跑来的士兵的欢呼声中,踏着人和马的尸体视察了战场。
奥斯特里茨战役结束的第二天,奥地利皇帝要求休战,拿破仑当即同意,条件是要求所有俄军撤出奥地利,退回波兰。
12月26日,法奥在普莱斯堡签订和约,奥地利把威尼斯割让给法国,拿破仑将其并入意大利王国。
法奥的普莱斯堡和约结束了第三次反法联盟,并导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终止。
奥斯特里茨战役使拿破仑获得了欧洲第一名将的荣誉。在这次战役中,拿破仑突出地表现了他指挥作战的非凡才能。
作为政治家,他成功地利用“假作不为而将有所为”的手段,诱骗敌人,影响着形势的发展,为自己赢得胜利创造了条件。作为军事统帅,他巧妙地运用了作战指挥艺术,在战略上以少胜多、在战术上以多击少,为彻底打败敌军奠定了基础。
假痴不癫商战谋略案例
利特尔强忍“假痴”终鸣人
利特尔公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科技咨询公司之一。它的前身是其创始人利特尔1886年建立的一个小小的化学实验室,当时鲜为人知,也丝毫不引人注目。
在这个小小的实验室里,利特尔经过反复实验,从醋酸纤维中制造了第一批可供生产的纺织原料。之后,由于不断地刻苦钻研,他又搞出了一系列新发明,从防爆汽油到光学纤维传输的电报等。利特尔公司逐渐小有名气。
1921年的某天,在一个企业家的集会场所里,休息时间与会者纷纷来到休息厅里,有的抽烟,有的喝饮料,彼此礼貌性地寒暄。话题转到科学与企业生产的关系上,当时一些企业家看不清这二者的关系,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科学,那是书本上的事。商品生产,才是真枪实弹的硬功夫。它们正像纽约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和堪萨斯的牛仔,根本扯不到一起来!”一位大腹便便的大亨高谈阔论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先生,虽然你从东海岸扯到西部草原,但是你的目光未免太短浅了。”一向崇拜科学的利特尔略带轻蔑地微笑说。“请问,有哪一个企业的发展,能不依赖科技进步?你的企业难道是原始的工作坊,全靠工人的双手生产商品吗?只有不断地引用先进的科技,企业才能长出翅膀,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利特尔先生,你的科学弄出的那些东西虽然我有所耳闻,可惜我没福气,全用不上它。更遗憾的是在座的各位可能还不知道,是否需要我为你效劳,给你介绍介绍呢?”嘲讽之余,那位大亨又用挑衅的口吻说:“我的钱太多,现有的钱袋已经不够用了,想找猪耳朵做的丝线袋来装。到处都没有这样的钱袋卖,你的科学能帮我的忙,制造这钱袋吗?如果真的制成了,我想不用我介绍,诸位自然都会知道你的大名的!”说完哈哈大笑,笑得连大肚皮也颤动起来。
聪明的利特尔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只要真的用猪耳朵做成了丝线袋,那么既可以给这位藐视科学的家伙一记响亮的耳光,又可以如其所言,能在企业界里大大地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所以他强忍下来,没发脾气,他要一鸣惊人。
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市场上猪耳朵被利特尔公司暗中收购一空。购回的猪耳朵经过利特尔公司的化学家一再努力,被分解成胶质和纤维组织,然后又把其中的纤维组织内的物质制成可纺纤维,再纺成丝线,并染上各种不同的美丽颜色,最后编织成了五光十色的丝线钱袋。
这些特殊的钱袋再加上精彩的广告宣传后终于投入市场,一下子就被抢购一空。
我们姑且不论制造这种钱袋的直接经济效益如何,但是“用猪耳朵制钱袋”看起来似乎是荒诞不经的恶毒挑衅,却被彻底地粉碎了。那些不相信科学是企业的翅膀,并看不起利特尔的人,不得不对利特尔刮目相看。利特尔公司从此声名大噪,企业家纷纷登门求教,一时间利特尔公司门庭若市。
如果利特尔当时不是忍气“假痴”,而是暴跳如雷地与那个大亨大吵大闹,或者义正词严地加以驳斥;如果利特尔公司不能做到“不癫”,而暗中将“猪耳朵制成丝线钱袋”变成事实,利特尔公司会有今天这样的名气吗?
同意退货不赔钱
在商战中,企业可以运用“假痴不癫”这一经营谋略,来与对手展开激烈的竞争。在运用“假痴不癫”这一经营谋略时,其目标首先应该是取得我方利益,但这绝不意味着要去损害别人的利益,即使其中一方不得不作出重大牺牲,整个格局也应该是各有所得。而且,运用“假痴不癫”之妙计,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也就是要基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利益。那种短视、势利及一锤子买卖的想法是要不得的。
上海华实制鞋厂与日本一家株式会社达成一笔布鞋生意。因日方预测失误,加上海上运期长,布鞋运到日本后错过了销售的黄金季节,大量积压。日方提出退货,按惯例这显然是行不通的,但中方原则上却同意。
此事一传开,中方有关部门及一些国际上的朋友立即哗然,认为这是自找麻烦。因为那是价值260万日元的大笔生意呀!但华实制鞋厂还是坚持退货。
后来,中方在出口替代的一批货时,不但保质保量,而且迅速按时发货,使日方大赚一笔,救了他们。当然,中方也相应地获利不少,而且名声大震,信誉大增。
此事在日本见报后,马上就有几家大公司来人来函要求与华实制鞋厂合作。
华实制鞋厂不但没有赔钱,反而由此身价倍增,产品供不应求,而日方的这家株式会社,经过这次风浪后愈感到华实是个忠实的合作伙伴,提出愿当中方在日销售的总代理,华实的产品全部包销,一订就是十年合同,而且还积极向中方提供国际市场上有关信息,两家的竞争、伙伴关系又加深一层。
“同舟共济”使两家企业各有所图,各有所得,因此说明,有对手,才有自身发展的动力,蓄意毁灭对手,自己最终也会被毁灭。
所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应该在竞争中互滋互补求团结,在团结中取长补短求发展,“同舟共济”,共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