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梁换柱:偷换房梁房柱。原用以形容桀纣力大无穷。军事中指在与盟军联合作战时,通过不断地改变其阵势来抽换其主力,在其无法自立之时,借机将其兼并以扩大自己的力量。此计中包含尔虞我诈、趁机控制别人的权术,也常常应用于政治谋略和外交谋略上。
偷梁换柱原文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译文】
采取措施多次变动友军的阵势,借以暗中调换其主力部队,等待它自趋失败后趁机制服它。这就如同《周易·既济·象传》所言:要想控制大车运行的方向,就必须控制住车轮。
【注释】
1、句中的几个“其”字,均是指盟友、盟军。
2、曳其轮也:语出《周易·未济》,拖住了车轮,车子就无法运行。在这里意为,如果抽掉友方精锐主力,就如同把车子的轮子拖住,友军的阵势非垮掉不可。
偷梁换柱按语
阵有纵横,天衡为梁,地轴为柱,梁柱以精兵为之。故观其阵,则知其精兵之所在。共战他敌时,频更其阵,暗中抽换其精兵,或竟代其为梁柱;势成阵塌,遂兼其兵。并此敌以击他敌之首策也。
【译文】
阵势有纵横之位,按首尾相对列队的天衡是阵势的大梁,列队处于全阵中央的地轴是阵势的支柱。大梁与支柱部位都是用精兵去镇守。因此,察看敌人的阵势,就能知道他的精兵主力所在。同友军布阵共同攻击敌人时,暗中将敌人的主力部队从天衡、地轴的位置上替换掉,或者以我军取而代之,从而形成对我军有利的形势,而将友军的阵势搞乱,这样就可以兼并友军归我所有。这是兼并控制此敌以击败他敌的首要良策。
【计名源出】
《路史发挥·三桀纣事多实论》记古史传说桀纣能“倒曳九牛,换梁易柱”。后比喻玩弄手法,暗中改换事物的内容或事情的性质,以达到蒙混欺骗的目的。
“偷天换日”“偷龙转凤”“调包计”,都有同样的意思。
偷梁换柱计谋精解
偷梁换柱是用偷换的方法,暗中改换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实质内容,蒙混欺骗的策略。用在军事上,是指当敌人力量比较强大,而其主力又已完全暴露时,或我方的外部情况已为敌人所掌握的形势下,为了抓住关键,有效地控制敌人,可在敌人不知不觉中调开其主力。借以分散削弱其力量;或为了蒙骗敌人,可在暗中更换我们的部署,合并盟友的主力,借以增强扩大自己的力量,达到控制盟友的目的。此计谋常被用作奇谋妙计,置敌人于死地。
偷梁换柱就是用次要的换主要的,用假的换真的,用坏的换好的。调换必须在十分隐蔽的状态下进行,否则,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引火烧身。
偷梁换柱之计可以理解为以下含义:
(一)以坏换好,暗中调包。即神不知鬼不觉地用自己的东西换走敌人的东西。一般而言,都是用假的换掉真的,用坏的换掉好的,用次要的换掉主要的。这种调换不外是为了自己获利,使别人受损,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调包计”一定要在暗中进行,只有敌人在没有发现任何破绽的时候,才会把假的、坏的,当成真的、好的。一旦敌人发现已被调包,那么,在使用前他就会把换过的东西再换回来,我们也就达不到目的了。所以,隐蔽进行、不露马脚是成功运用本计谋的关键。
(二)换敌主力,分解敌势。当我们的力量比较弱小,而敌人的力量比较强大时,直接同其对抗无异于自投虎口,聪明的做法是使用各种隐蔽欺骗的虚假行动,把敌人的主力调开,也就是把敌人的“梁”、“柱”偷换掉,这样就会使其由总体上的强大转化为各个局部上的弱小,我们就可乘机控制敌人,将不利局面彻底扭转。
(三)兼并盟友,一致对敌。当我们和盟友共同抗击敌人时,虽然大家目标是一致的,但是毕竟不是同一组织,所以难免步调不一致,缺乏统一的指挥和行动,这样不但不能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还很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为了形成强大的势力,在盟友一时没有认识到联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时候,我们暗中将其合并过来,实行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这对于整个战局意义重大。
我们应采取以下防范措施来应对偷梁换柱之计:
(一)处处设防,不给他人可乘之机。多元化的社会,竞争呈现出多极化,在这种情势下,我们除了要与面前的对手针锋相对之外,对于中立者、盟友等其他力量,也要时时处处加以必要的防备,不要轻信于人,更不能轻易把主力托付于人,以防被人吞并或彻底消灭。
另外,还要不断地补充自己的实力,从而使自己有独立竞争的能力和反抗能力,以防止被人吞并。总之,要做到小心谨慎、处处警觉,为自己设置坚固的心理防线,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严守“梁”和“柱”,及时发现和补救。梁和柱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严密防护意义重大,我们要做到使敌人不易接近或无法偷换。还要做到事先将应急措施准备好,一旦发现梁柱被人偷换,立即补救以挽回损失。在这里,信息反馈就显得尤其重要。我们要与自己所属的各个部位,特别是重要的部位,经常保持信息沟通和紧密联系,一旦自己的梁柱被偷换,立即得到信息反馈,立即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三)要观点明确、表达清晰,不给他人可乘之隙。一旦我们的思想观点不明确或语言表达不清晰时,就给人造成含混不清、似是而非的感觉,所以很容易被人故意曲解或断章取义,这也给他人留下了偷梁换柱的机会和把柄。因而,我们在应该表达清楚的地方,一定要用科学规范的语言表达清楚,而且必要时加以解释和说明,使其无机可乘。
偷梁换柱政治谋略案例
胤禛改诏夺位
雍正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儿子,排行第四(四皇子),名叫胤禛。这位四皇子天资十分聪颖,而且文武双全,但他生性刻薄凶残,绝情寡义。
康熙皇帝有三十多个儿子,他仔细想来,能成气候的也只有三人:太子胤礽、四皇子胤禛、八皇子胤禩。因此,朝中的王公大臣们也分成了三派,各保其主。太子派以宝志为首,胤禛派是隆科多、年羹尧暗中支持,胤禩派的首领是佟国维与马齐。
三派中,八皇子胤禩性情温和,而太子与胤禛却如同水火不相容,明争暗斗互相倾轧。胤禛利用自己的心腹喇嘛僧以给太子献药为名,给太子吃了有毒的药,将他变成了癞子。康熙无奈,只得把太子废为庶人,并恨言不再册立太子,又得悉太子之所以至此乃四皇子所为,于是对胤禛更加憎恨。
边关传来战报,报奏青海地方有人作乱,康熙即刻升殿。问道:“边关吃紧,朕近来身体有恙,哪位皇子代朕出征?”
十四皇子奏曰:“父皇龙体要紧,儿臣愿前往征战,以绝后患。”
康熙大喜,即命十四皇子领兵赴青海。几个月后,十四皇子剿平叛乱,康熙对十四皇子更加宠爱,心中已定下主意。
康熙六十八岁那年,身患重病,日见沉重,自知不起。乃传旨命隆科多、年羹尧入宫,托付后事。
康熙曰:“朕身体日渐不支,恐不日去矣,对后事,朕已有诏书在此,尔等要按朕意行事才是。”
隆科多、年羹尧跪地叩首:“愿龙体早安。”
康熙取出一黄绫,曰:“朕意已决,尔等照办。”
隆科多接过黄绫一看,上边用朱笔御写:“朕如有不测,可即传位十四皇子。”看后,隆科多脸色一变,已知胤禛即位无望。
康熙发现隆科多脸色有异样,顺手将诏书取回,塞入枕底。
隆科多从宫中出来后,连夜来到四皇子处,和年羹尧一道,把康熙皇帝的传位遗诏向胤禛禀报。
胤禛急得在地上来回踱步,“这一下可完了,等十四皇子即位,我们全得完蛋!”
隆科多小眼一眯:“如能把诏书取出,改一下,岂不就……”
年羹尧献计:“把诏书上传位十四皇子的十加上一横,不变成传位于四皇子了吗?”
胤禛说:“好!事到如今,也顾不得许多了。”
商议停当,三人赶紧秘密进宫,闯入内宫。
此时,康熙皇帝寿限已近,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眼睛紧闭。
胤禛和隆科多来到龙床边,将侍立在旁的太监全都赶了出去。
胤禛伸手到康熙枕下,慢慢将诏书抽出,稍微一动,康熙惊醒,见胤禛站在床前,叱曰:“谁叫你入内!”
胤禛赶紧跪下,说:“臣儿是奉父皇旨意进宫参见的。”
康熙大声问:“十四皇子何在?”
隆科多赶快上前,说:“十四皇子正在进京途中。”
康熙一惊,忙翻枕底,诏书已不见了。此时,康熙气急,把套在臂上的佛珠捋下朝胤禛砸过去。
胤禛顺手一接,玉珠在手,忙跪下说:“多谢父皇立儿臣登位,以玉珠为赐。”
康熙闻言,气得两腿一伸,归西去了。
隆科多连忙将诏书上的十字改为于字,然后,走出内寝宫,向各皇子宣读遗诏:“先皇遗诏在此,四阿哥奉诏即位,有先帝佛珠为证。”
至此,四皇子胤禛便做了皇帝,号为雍正。
偷梁换柱军事谋略案例
郑庄公与司马孔父嘉斗智
周桓王三年(前717),郑庄公假托周天子之命,纠合齐、鲁两国兵马前往攻打宋国。
宋殇公听说郑、齐、鲁三国兵马入境,大惊失色,急忙召见司马孔父嘉问计。孔父嘉奏道:我已派人打听清楚,周天子并无讨伐宋国之命,齐、鲁两国是受郑庄公的欺骗才出兵的。现在三国合兵而来,其锋甚锐,不可与它正面争战,唯有一计,方可使郑军不战而退。殇公说:郑国明知今日攻宋,有利可得,怎会轻易退兵呢?孔父嘉说:郑庄公亲自出马,领兵攻打宋国,其国内防守必然空虚,由此,只要我们以重金收买卫国,要卫国联合蔡国,以轻兵袭击郑国本土,威胁郑都荥阳,这样,郑庄公就自然会退兵回援了;而郑兵一退,便群龙无主,齐、鲁两国兵马也不会再留下为郑国卖命了。宋殇公听从了孔父嘉的计策,并立即要他挑选200辆兵车,带上黄金、白璧、绸缎,连夜赶往卫国,请求卫国联合蔡国出兵袭击郑国。
卫宣公接受了宋国的礼物,果真派右宰丑领兵与孔父嘉会合,并且出其不意地直逼郑都荥阳城下,郑世子忽和大夫祭足急忙传令守城。这时,宋、卫的兵马已在郑都城外大肆抢掠,掳去了大量人畜辎重;接着,右宰丑便要趁势攻城。孔父嘉说:我们袭击荥阳得手,只是乘其不备,应该得利便止;如果继续留下攻城,万一郑庄公回兵救援,将会对我形成内外夹攻之势,那是很危险的;不如就此借道戴国,胜利回师;我估计当我军离开这里时,郑庄公的兵马也该从宋国撤退了。于是,按照孔父嘉的布置,宋、卫两国兵马向戴国进发,想从戴国假道。却不料,戴国国君以为宋、卫兵马是来攻打戴国的,便关上城门死守。孔父嘉大怒之下,多次攻城,但总也攻不下来。
却说郑庄公领兵攻打宋国,本来是很顺利的。郑军大将颍考叔已攻破郜城,公孙阏已攻破防城,分别向郑庄公大营告捷。怎料到正想乘胜挺进之时,忽然接到世子忽从国内送来的告急文书,说是宋、卫两国兵马正进逼郑都。这时,庄公表面上不动声色,只叫传令班师。当大军回至半路时,又接到国内送来军报,说是宋、卫军马已撤离荥阳城外,向戴国方向去了。
庄公听到这一情报后,想了一下,便传令颍考叔、高渠弥、公孙阏、公子吕四员大将,将兵马分为四队,偃息旗鼓,转道向戴国进发。
再说孔父嘉、右宰丑率领宋、卫联军进攻戴国,又得到蔡国领兵相助,满以为一举成功,却忽然接到探马来报说,郑国上将公子吕领兵救戴,已在离城50里处下寨。接着,又听说戴君得知郑兵来救,已经打开城门将郑军接进城内去了。这时,孔父嘉便对右宰丑说:现在戴国有了帮手,他们必定会合兵向我军求战,你我何不站在壁垒之上,观察城内动静,也好有所准备。于是孔、丑二将便一起登上壁垒,仔细观察城内情形,对着城内指手画脚。正在说话间,忽听一声连珠炮响,城上一时竟遍插郑军旗号,郑将公子吕全身披挂,站在城楼上,大声叫道:多多感谢二位将军费力,我们已经取得戴城了。
原来这是郑庄公设的“偷梁换柱”计:假说是要公子吕领兵救戴,其实郑庄公就坐在戎车之中,只等进了城,便就势并了戴国之军,把戴君给赶走了。孔父嘉在城外见庄公不费吹灰之力便占了戴城,一时义愤填膺,决心要与庄公决一死战。当他正在心中筹划之时,忽报:城中派人来下战书。孔父嘉当即批复来日决战,并约会卫、蔡两国,将3路军马,齐退后20里,以防自相冲突;由孔父嘉领军居中,蔡、卫军分列左右,3支军队相距不过3坚。如此部署之后,各军遵令行动。刚把寨营安好,忽听寨后一声炮响,火光接天,都说是郑兵到了,孔父嘉刚要出寨迎战,火光却又熄灭了,方要回营,却左边炮声又响,又是火光不绝。刚要看个究竟,却左边火光已灭,右边火光又起。孔父嘉认为这是庄公使的疑兵计,命令全军不许动乱!不一会儿,左边火光又起了,而且喊声震天,探马来报,说是左营蔡军被劫。孔父嘉正想前往营救,忽然右边火光再起,一时闹不清是哪家的人马,孔父嘉只叫继续挥军向左,慌忙间迷失了方向,遇上一队兵马便互相厮杀起来,结果发现竟是卫国的人马,于是两军合在一起,赶回中营,谁知中营却已被郑将高渠弥占了,且左有公孙阏,右有颍考叔领兵杀到,一直杀到天亮,孔父嘉无心恋战,夺路而走,遇上高渠弥,又杀了一阵,孔父嘉弃车徒步,跟随的只有20余人,右宰丑阵亡,余下的三国兵马辎重,全被郑军俘获,就这样,郑庄公用“偷梁换柱”计既得了戴城,又兼了宋、卫、蔡三国之师。
偷梁换柱商战谋略案例
人才之战寓商战
当今商战,要取得胜利,最根本的条件是:要能制造比对方更物美价廉的商品。这需要有高水平的科学技术,而高水平的科学技术是人的智慧的结晶,因此,开发、吸收和利用人才显得极其重要。
美国能长期富甲天下,除了它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外,主要是因它的科学技术在世界居领先地位,而这又有赖于拥有大批一流人才。美国除了自己培养人才外,还善于容纳、引进和罗致天下人才为己用。其吸引人才之法有二:一是给予高薪;二是为之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
美国是最舍得在科研上花钱的国家。据统计,它的科研经费要多于主要西方发达国家之总和,并在逐年增加。
为了引进国外人才,美国还两次修改了移民法,对于有成就的科学家,不考虑国籍、资历和年龄,一律允许优先进入美国。因此,各国人才多乐于奔集美国。
瑞士有一位研究生研制成功一种电子笔和一套辅助设备,其性能可以用来修正遥感卫星拍摄的红外照片,这项重大发明引起全世界的注目。
美国一个大企业闻讯后马上派人找到那位研究生,以优厚的待遇为条件,动员他到美国去工作。
瑞士一些公司也千方百计地要留住他,于是希望得到人才的各方展开了人才争夺战,你给他加薪,我也再加薪,弄得不可开交。
最后,精明大胆的美国人说,现在我们不加了,等你们加定了,我们乘以5。就这样,这位研究生连人带笔一起被弄到了美国。
目前,在美国教育系统和科技系统,尤其是高科技领域,外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的比例相当大。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1985年的调查结果表明,美国50%以上的高技术部门的公司大量聘用外裔科技人才,占这些公司科技人员总数的90%。
在美国著名的“硅谷”工作的科技人员有33%以上是外国人。
在美国从事高级科研工作的工程学博士后研究生中,外国人占66%。美国33%的名牌大学的系主任是华裔学者。在美国“星球大战计划”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也是外国科技人员。
据统计,自1952年至1975年,由于美国大量引进人才,为美国节省培养人才经费至少有150亿美元至200亿美元。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美国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20世纪30年代,仅欧洲各国到美国定居的科学家作出的贡献,相当于为美国增加财富300亿美元。
正因为美国能集中天下人才为之从事科学研究,美国的科技才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引进科技人才最多,因而取得的科技成果也最多,占世界科技成果总数的60%至80%,获得颁发的诺贝尔奖金总数的一半。
科技高度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美国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
人才是商战的制胜之本。高明的企业家,既要千方百计地“偷”、“换”对方阵营里的“梁”、“柱”,又要防止自己的“梁”、“柱”被别人“偷”、“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