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火。用在锅底下抽去柴火的办法,来止住锅内的沸水。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在军事上一般指不靠同敌人直接交战,而是切断敌人供给来源,破坏敌人所依靠的有利条件,或瓦解敌人士气的办法来战胜敌人。
釜底抽薪这个比喻很浅显,道理却说得很清楚。此计用在军事上是指对强敌不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采用避其锋芒,削减其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用在政治上,就是要除掉对手赖以发展壮大的经济力或在政治方面的优势。用在其他场合也是同样的道理。想用好此计关键是要找准对手的弱点,判断准确,出击果断,攻击对手弱点,对手自然会不战自乱。
釜底抽薪原文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译文】
不要迎着敌人的锋芒与其硬拼硬打,应想方设法削弱敌人的气势,采用以柔克刚的策略征服它。
【注释】
1、不敌其力:敌,抗衡,攻打。不敌其力,不直接攻打敌人,不与敌人进行消耗战。
2、而消其势:势,气势,在这里指敌军赖以生存的根本。
3、兑下乾上之象:“兑”和“乾”是《周易》中的卦名,此句意思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釜底抽薪按语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阳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
《尉缭子》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而夺气之法,则在攻心。昔吴汉为大司马,有寇夜攻汉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倾乃定。乃选精兵反击,大破之;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也。宋薛长儒为汉湖、滑三州通判,驻汉州。州兵数百叛,开营门,谋杀知州、兵马监押,烧营以为乱,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出,长儒挺身出营,谕之曰:“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然不与谋者,各在一边。”于是不敢动。惟主谋者八人突门而出,散于诸村野,寻捕获。时谓非长儒,则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夺气之用也。或曰:敌与敌对,捣强敌之虚以败其将成之功也。
【译文】
水的翻滚沸腾,是靠火的力量,是火使它产生这股强猛的力量。烈火烧沸水,其锐气自然是无法抵挡的;柴草,正是烈火产生火力的原料,是强大力量产生的根源。然而柴草自身是柔弱而温和的。所以,凶猛的火力虽然不能抵挡,却可以削弱它的气势,清除产生这种力量的源泉。《尉缭子》说:“力量有来源时就有勇气攻打,失去依靠时就要回避逃走了。”因而瓦解敌人气势的办法就是在精神上征服他。东汉时,吴汉被任命为大司马,有一次敌人夜袭军营,营内士兵顿时惊慌失措,唯独吴汉依然静卧在床,从容自若,毫不慌乱。士兵听说吴汉这般镇定自若,情绪顿时稳定了,不一会儿,军营中也就安静下来。这时,吴汉便挑选精锐勇士连夜反击,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这就是不直接抵挡敌人的猛势,而是消灭其锋锐来势的根源的策略。北宋薛长儒任汉、湖、滑三州通判时,驻节汉州,当地数百名守军发动叛变,他们打开营门,杀人放火,妄图杀害知州和兵马监押。有人前来禀报,知州、兵马监押吓得都不敢露面了。长儒挺身出营来,劝告叛兵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子,为什么如此铤而走险?凡是没有参加谋反的,站到另一边去!”于是随从叛乱的都站在一边不动了,只有为首的八个主谋冲出营门逃跑,分散躲藏到野外的村庄里,但不久都被捕获归案。当时人们说,若不是有薛长儒在,全城人就要遭殃了。这里用的就是从士气心理上瓦解敌人势力的计谋。或者说:当两军对垒时,捣毁强敌的虚弱之处,以破坏它即将取得的成功。
【计名源出】
“釜底抽薪”,语出北齐魏《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比喻很浅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来的,根本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敌不可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
釜底抽薪计谋精解
“釜底抽薪”,顾名思义是说水在釜中沸腾就是靠柴火在釜底烧。从釜底把“薪”抽去,就自然止住了水的沸腾。
古今中外,不论是在情场、战场、商场,还是在政治舞台上,运用釜底抽薪之法来解围取胜的不计其数。不能够直接迎击敌人强大的正面力量时,就要消灭敌人强大力量借以生存或产生的根源。就是说从其侧面下手,从根本上削弱它的战斗力,用以柔克刚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在使用这一计时,关键要把握好两点:一是要善于发现敌人的“釜底之薪”。这是实行“釜底抽薪”的前提。这里要注意的是:战争情况不同,“抽薪”的目标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凡是影响敌人后劲的力量,就是“抽薪”的目标。二是要善于运用“釜底抽薪”的手段和方法,要针对敌人“釜底之薪”的具体情况,去选择和运用“抽薪”的手段和方法。要灵活掌握,不可生搬硬套。
运用釜底抽薪之计,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两方面,现象就是事物的表面,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源。一般的问题都是从现象上反映出来,但是最终的原因都在其本质上。所以要解决问题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就是找出事物的最基本的原因,首先加以解决。只有先断其源,才能截其流。这样做初看起来好像离开了要解决的问题,但实际上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剪除敌人所赖以生存的事物。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一事物必须借助于另一事物才能生存和发展,那么后者便是前者的必要条件。
事物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条件,它就会自行削弱或消亡。所以我们破坏敌人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也能达到削弱或战胜敌人的目的。就如同把“薪”拿去,火就失去了赖以燃烧的根源,也就无所谓火了。
(三)削弱敌人锐气,使其士气低迷。双方交战时,士气和态势不是实力本身,但它对实力有放大和缩小的作用。当敌人实力强大,我们暂时无法抵挡时,可以转而攻心夺气,使其气虚,心乱,势消,借此减弱敌人的实力。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瓦解战术。攻战,攻心才是关键。
(四)以柔制胜,转弱为强。当敌人比较强硬,我们没有与之抗衡的能力,或者虽有这样的能力,但以硬碰硬时,如同两虎相斗,会两败俱伤,我们也不会得到好的结果。假如我们反以软制硬,使敌人之“硬”无用武之地,我们既可以战胜敌人,又可以不受损害,可谓一举两得。“柔”具有韧性,它的力量是强大的,柔能克刚,可将强大的敌人制服。
当对方采用釜底抽薪之计时,我们应采取以下防范措施加以应对:
(一)备足柴草,以防不测。我们只有准备足够多的柴草,才能保证釜底之火绵延不绝。因为一旦釜底之薪被抽走,也可有再加之柴。否则,所备的积薪少,即使不被抽走,也会因柴草接济不上而断绝火势。所以,我们要备足柴草,使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去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而不至于弹尽粮绝,自取灭亡。
(二)严守锅灶,防敌抽薪。首先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锅下之火对锅上之汤的重要性,这样我们就会对锅灶严密防守。在敌人动手抽薪之前,就将其打跑,或者至少在薪被抽走时,立即发现,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不使损失过大。另外,锅盖盖紧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釜底之薪被敌人抽走之后,盖紧锅盖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不致使釜中之汤很快变凉,这样可赢得一定的时间采取补救措施。
(三)及时添柴,永不言败。柴被抽出后,不能自暴自弃,消极等待,应及时添柴,“亡羊补牢”未为迟矣。即使汤已止沸,拾起柴草,重新烧开,也仍可以扭转被动局面。甚至在锅灶被毁时,也可在别处另起锅灶,重新烧火,将水煮沸。
釜底抽薪政治谋略案例
勾践蒸粟还粮
越王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图谋灭吴。他带头参加农业生产,实行轻徭薄税的政策,老百姓吃穿不愁,家家积蓄余粮。但是,为了麻痹吴国,勾践向吴国借了1万石粮食,说越国遇到了灾荒。
借的粮食第二年要归还吴国。越王勾践征求大臣文种的意见,说:“如果不还粮食,吴可能借口讨伐我们;如果归还粮食,就会有利于吴国而不利于越国。怎么才能两全其美呢?”文种献计道:“我看粮食还是要还的,但我们可以在其中做手脚。就是从粮食中精选出一部分,蒸熟了还给吴国,这样就有好戏看了。”
吴国人见越国还回的粮食粒大饱满(其实已被蒸过了),爱不释手,于是第二年春天把它们当作良种播种到地里。结果可想而知,种子没有发芽,秋天颗粒无收,吴国发生大饥荒,国力大大减弱。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勾践还蒸熟之食,使吴国中计发生饥荒,真可谓釜底抽薪,削弱了吴国的实力,从而为他最终灭掉吴国提供了有利条件。
釜底抽薪军事谋略案例
曹操烧粮毁仓大败袁绍
公元200年7月,曹操在成功地伏击了袁绍以后,退守到官渡。官渡是南北交通的咽喉,如果官渡失守,许都就失去了屏障,因此曹操要力保官渡。在袁绍兵力还处于优势的情况下,曹操跟荀攸等谋士研究后,决定采取防御的策略:筑起牢固的营垒,挖掘长长的壕沟,坚守不出,等待战机。
袁绍见曹操不肯出战,每天派人到曹操军营外辱骂、挑战,但曹操部下的将士们不动声色,全不理睬。这样,双方相持了3个月。
时间一长,曹操的军粮供应出现了严重困难。曹操这时也很忧虑,他写信同留守许都的荀攸商量,打算退守许都。
两天后,荀攸派人送来书信,他告诉曹操:“当前是战败袁绍、取得胜利的重要关头,曹军粮食虽然不足,但是还不至于毫无办法,只要坚持下去,战局一定会很快发生变化。”还劝曹操:“要努力争取最后胜利,千万不要退兵,失去机会。”
曹操认为荀攸的见解很正确,就坚定了同袁绍周旋到底的决心。他一面命令部队继续固守官渡,一面密切注视敌人动态,以便寻找有利时机,进行最后决战。
袁绍有一个叫许攸的谋士,因与袁绍不和前去投奔曹操。许攸把袁绍屯粮地乌巢的情况详详细细地告诉了曹操,并且说:“守将淳于琼是个骄傲自大的人。他饮酒无度,防备不严,如果你用轻骑兵突袭乌巢,烧毁屯粮,袁军便不攻自破了。”
当晚,曹操就布置许攸、曹洪等留守大营,自己带着乐进、张辽及500轻骑兵连夜出发。
为了蒙蔽敌人,曹操叫部队打着袁军的旗帜,从小路急速向乌巢前进。战马的嘴都被包扎起来,不让发出一点声音,每个兵士都随身带了硫黄、硝烟等引火物,准备到时放火。
乌巢的袁绍守军,因为前段日子催促运粮,长途奔波,已疲劳不堪,再加接连几夜防守,并不见丝毫动静,所以今夜懒于巡逻,统统呼呼入睡,就连淳于琼也灌饱了酒,钻在被窝里做好梦。
曹操和将士在头遍鸡叫前已经混进乌巢,5000人马四下散开,有的把住要道,有的将粮囤团团围住,放起火来。袁军从睡梦中惊醒过来,只见粮囤周围浓烟四起,火光冲天,顿时乱作一团。
袁绍听说曹军击溃了袁军的增援部队,攻下了袁军营屯,杀死了淳于琼,烧了乌巢的粮草后,惶恐不安,遂军心大乱,全线崩溃。
曹操乘势领兵出击,大败袁军。袁绍只率领800名亲兵逃回河北。官渡一战,袁绍的全部主力被歼,从此一蹶不振,于公元202年病死。
袁绍统兵10万来取许都,曹操只有兵员3万,力量对比悬殊。而曹操看到了袁绍致命的弱点——粮草重地乌巢无重兵防守。粮草乃行军作战之本,断之则军心浮动。于是曹操采用“釜底抽薪”之计,引军攻下乌巢,烧毁粮仓,从而使袁绍10万大军丧失士气,一举击溃之。
釜底抽薪商战谋略案例
三菱击败三井终成海运霸主
日本三菱公司在西南战争中从事输送军事物资而获暴利。到1877年底,三菱公司已经拥有61艘轮船,占当时全日本轮船总数的75%,成为日本海运的霸主。
1860年春,三菱公司总裁弥太郎召开公司政务会议,在会上,弥太郎就提高运费进行了说明:“根据目前的运量和市场形势,为了赚取更高的利润,我认为必须采取一项十分必要的新措施。”
他停了停,接着说:“这项新措施就是从现在起,凡通过我们三菱公司海运的必须以银币交易,不得付纸币,因为纸币正在大幅度贬值,如用银币交易,无形之中就等于提高了运费。”
小岛专务站起来发表意见:“总裁所言极是,目前,我们日本航空副业不是十分发达,对外对内运输物资只能依靠海运。因此,尽管我们公司的条件看起来苛刻,但是,海运者要想生存,只能接受,否则,他们将面临破产和倒闭的危险!”
此时,公司的谋事专家们也纷纷提出支持此项措施的论证意见。这个措施很快就出笼了。
日本三井物产公司经理室内。
益田孝总经理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繁忙的海港码头,猛吸了一口香烟,又渐渐地陷入了沉思,我们三井公司主要经营出口业务,海运对我们公司来说,那是太重要不过了。但公司只有三艘轮船,对输送货物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不得不求助于三菱公司。我们一年付给三菱的运费就有70万元。现在三菱又抛出了只收银币的新措施。
窗外海轮的汽笛声打断了益田孝的沉思。井上专务走进办公室,呈上本月运费结账单,不满地说,“益田君,你看三菱公司太不像话了,运费如此之高,我们的生意不好做了。总得想个办法吧?”
益田孝走到办公桌前,坐到沙发椅上说:“我想了多时了,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我决定去找一下我在大藏省工作时的上司涩泽荣一君商量,找一个妥善办法,改变我们目前的处境。”
日本第一银行。
胖胖的银行总裁涩泽荣一靠在舒适的长沙发上,他作为三井物产公司在东京设立的股票交易所的幕后操纵者,听完益田孝的陈述,款款地坐直身子,说:“我可以成立东京帆船会社,至于其他船主,那就由你去联络了。”
“谢谢总裁!”益田孝十分感激地向涩泽荣一鞠躬致意。
三菱公司总裁弥太郎得知益田孝的计划后,立即找来自己的谋士团,商量对策。
松田专务说,“涩泽荣一是益田孝的后台,要想打败益田,必先扳倒涩泽,但涩泽在当今日本还属权威,因此,我们绝不能正面与之对抗,可采取釜底抽薪之法击败对手。”
弥太郎十分赞同松田的主意,而后与谋士们商议了行动对策。
报界大亨大隈与弥太郎关系甚好,弥太郎便利用大隈,通过报纸从最初旁敲侧击发展到各点攻击涩泽荣一的财经政策和隐私家事,并同时也大肆中伤益田孝。这一招确实起了作用,涩泽荣一的名誉、声望一下跌落,使原来想参加益田孝筹办的新公司的商人产生了动摇。
紧接着,弥太郎召开政务会,布置第二步计划,即用重金、低利、低运费等手段,对地方上支持益田孝的船主、货主进行诱惑,使他们脱离和反感益田孝。
最后,弥太郎使出最关键的一招,私下收买东京股票交易所的股东,以此断绝“东京帆船会社”的资金来源。
看着各处送来的情况信帖,弥太郎阴险地笑了。
尽管“东京帆船会社”后来成立了,但也十分勉强,因为中途退出的人太多,而且资金也发生了问题,只筹措到预定数额的一半,就连三井物产公司的大米、木材等也因此失去了运送的机会,以至“东京帆船会社”的业务无法顺利开展。益田孝只好用原来自己的三艘轮船来运货。
三菱公司的釜底抽薪之计终于取得了这次竞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