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计釜底抽薪:此计是当两军对垒时,一方不直接针对敌人的锋芒与敌人抗衡。而是另想办法,从根本上削弱敌方的气势,这样就可以以弱胜强。
【原文】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注释】
1、不敌其力:敌,抗衡,攻打。不敌其力,不直接攻打敌人,不与敌人进行消耗战。
2、而消其势:势,气势,在这里指敌军赖以生存的根本。
3、兑下乾上之象:“兑”和“乾”是《周易》中的卦名,此句意思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译文】
无须对敌人进行迎头痛击、正面作战,也能从根本上有效地打击敌人。因为,我们可以用以柔克刚的方法去战胜敌人。
【按语】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阳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尉缭子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而夺气之法,则在攻心。昔吴汉为大司马,尝有寇,夜攻汉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顷乃定。乃选精兵夜击,大破之。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力。宋薛长儒为汉州通判。戍卒开营门,放火杀入,谋杀知州、兵马监押。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出。长儒挺身出营,谕之曰:“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然不与谋者,各在一边。”于是不敢动。惟本谋者八人突门而出,散于诸村野,寻捕获。时谓非长儒,则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夺气之用也。或曰:敌与敌对,捣强敌之虚,以败其将成之功也。
【釜底抽薪计名源出】
“釜底抽薪”,语出北齐魏《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比喻很浅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来的,根本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敌不可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
【釜底抽薪的意思1】
“釜底抽薪”,顾名思义是说水在釜中沸腾就是靠柴火在釜底烧。从釜底把“薪”抽去,就自然止住了水的沸腾。
古今中外,不论是在情场、战场、商场,还是在政治舞台上,运用釜底抽薪之法来解围取胜的不计其数。不能够直接迎击敌人强大的正面力量时,就要消灭敌人强大力量借以生存或产生的根源。就是说从其侧面下手,从根本上削弱它的战斗力,用以柔克刚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在使用这一计时,关键要把握好两点:一是要善于发现敌人的“釜底之薪”。这是实行“釜底抽薪”的前提。这里要注意的是:战争情况不同,“抽薪”的目标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凡是影响敌人后劲的力量,就是“抽薪”的目标。二是要善于运用“釜底抽薪”的手段和方法,要针对敌人“釜底之薪”的具体情况,去选择和运用“抽薪”的手段和方法。要灵活掌握,不可生搬硬套。
运用釜底抽薪之计,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两方面,现象就是事物的表面,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源。一般的问题都是从现象上反映出来,但是最终的原因都在其本质上。所以要解决问题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就是找出事物的最基本的原因,首先加以解决。只有先断其源,才能截其流。这样做初看起来好像离开了要解决的问题,但实际上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剪除敌人所赖以生存的事物。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一事物必须借助于另一事物才能生存和发展,那么后者便是前者的必要条件。
事物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条件,它就会自行削弱或消亡。所以我们破坏敌人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也能达到削弱或战胜敌人的目的。就如同把“薪”拿去,火就失去了赖以燃烧的根源,也就无所谓火了。
(三)削弱敌人锐气,使其士气低迷。双方交战时,士气和态势不是实力本身,但它对实力有放大和缩小的作用。当敌人实力强大,我们暂时无法抵挡时,可以转而攻心夺气,使其气虚,心乱,势消,借此减弱敌人的实力。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瓦解战术。攻战,攻心才是关键。
(四)以柔制胜,转弱为强。当敌人比较强硬,我们没有与之抗衡的能力,或者虽有这样的能力,但以硬碰硬时,如同两虎相斗,会两败俱伤,我们也不会得到好的结果。假如我们反以软制硬,使敌人之“硬”无用武之地,我们既可以战胜敌人,又可以不受损害,可谓一举两得。“柔”具有韧性,它的力量是强大的,柔能克刚,可将强大的敌人制服。
当对方采用釜底抽薪之计时,我们应采取以下防范措施加以应对:
(一)备足柴草,以防不测。我们只有准备足够多的柴草,才能保证釜底之火绵延不绝。因为一旦釜底之薪被抽走,也可有再加之柴。否则,所备的积薪少,即使不被抽走,也会因柴草接济不上而断绝火势。所以,我们要备足柴草,使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去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而不至于弹尽粮绝,自取灭亡。
(二)严守锅灶,防敌抽薪。首先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锅下之火对锅上之汤的重要性,这样我们就会对锅灶严密防守。在敌人动手抽薪之前,就将其打跑,或者至少在薪被抽走时,立即发现,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不使损失过大。另外,锅盖盖紧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釜底之薪被敌人抽走之后,盖紧锅盖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不致使釜中之汤很快变凉,这样可赢得一定的时间采取补救措施。
(三)及时添柴,永不言败。柴被抽出后,不能自暴自弃,消极等待,应及时添柴,“亡羊补牢”未为迟矣。即使汤已止沸,拾起柴草,重新烧开,也仍可以扭转被动局面。甚至在锅灶被毁时,也可在别处另起锅灶,重新烧火,将水煮沸。
【釜底抽薪的意思2】
釜底抽薪,字面意思是从锅底把柴火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水能够沸腾,靠的是火这种力量。火,是阳中之阳,是强大力量中最强大的力量,迅猛而不可阻挡。柴草,正是火的灵魂,是火之源。柴草本身并没有杀伤力,就是靠近也不会伤害到你。所以,当无法正面直接把火灭掉时,可以从本源上把火消弭。先秦时期著名的兵法大师尉缭子说:“士兵气势充盈就向敌人进攻,士兵气势消沉就退走。”降低敌人士气的办法,就在于攻心。
东汉初年,吴汉任大司马。有一次敌人夜间进攻汉营,士兵都惊惶不定,可是吴汉却当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后来士兵发现吴汉镇定如常,没有任何动静,就都恢复了平静。这时吴汉抓住战机,挑选精兵,乘夜反击,就把敌人击退了。吴汉的做法就是不直接和正面来攻的敌人对抗,而是用计谋从根源上消解敌人气势。北宋时薛长儒任汉州通判,有一次守卫部队突然发生叛乱,他们打开营门,四处放火。进入府门,扬言要杀死知州和兵马监押。知州和兵马监押听到后,吓得不敢出来。这时薛长儒挺身而出,对作乱的士兵说:“你们也都有父母妻子儿女,为什么做这样的事?只要不是主谋,而是被迫胁从的,站到一边去。”于是那些附从作乱的都站着一动不动,只有主谋八个人夺门而出,流窜到乡下,不久就被捕获。当时人们说,如果不是薛长儒,全城就会陷入混战之中,老百姓就要遭受劫难了。这就是攻心之策。有人说:“趁着两敌火拼之时,我方捣毁敌人薄弱之处,把敌人即将获胜的战机搅黄。”这也是一种釜底抽薪计谋的运用。
【釜底抽薪的意思3】
釜底抽薪: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火。用在锅底下抽去柴火的办法,来止住锅内的沸水。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在军事上一般指不靠同敌人直接交战,而是切断敌人供给来源,破坏敌人所依靠的有利条件,或瓦解敌人士气的办法来战胜敌人。
釜底抽薪这个比喻很浅显,道理却说得很清楚。此计用在军事上是指对强敌不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采用避其锋芒,削减其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用在政治上,就是要除掉对手赖以发展壮大的经济力或在政治方面的优势。用在其他场合也是同样的道理。想用好此计关键是要找准对手的弱点,判断准确,出击果断,攻击对手弱点,对手自然会不战自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