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计调虎离山:此计是一种调动敌人的策略,把“虎”调开,使敌人部署上出现漏洞,自己则乘虚而入,这样就可以轻易取得胜利。
【原文】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注释】
1、待天以困之:天,指各种自然条件。待天以困之,指战场上等待自然条件对敌方不利时,我再去围困他。
2、用人以诱之:用人为的假象去诱骗敌人。
3、往蹇来返:语出《周易·蹇卦》。蹇,困难,危险;返,返回,即与蹇相反。往蹇来返,在这里意为向前进攻敌人很困难,有危险;这时就要采取与之相反的方式,引诱敌人出兵到对我方有利之地,然后将其消灭掉。
【译文】
利用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给敌人造成困难,形成困扰;再用人为的策略引诱敌人,使其上当受骗。如果向前进攻敌人有危险的话,就先后退,把敌人引诱至对我有利的地方再歼灭之。
【按语】
兵书曰:“下政攻城。”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以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能胜。汉末,羌率众数千,遮虞诩于陈仓崤谷。诩军不进,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旁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惑之以人事也。
【调虎离山计名源出】
“调虎离山”一语可能源于《管子·形势解》。该篇中有这样一段话:“虎豹,兽之猛者也,属深林广泽之中,则人畏其威而载之。人主,天下之有势者也,深居则人畏其势。故虎豹去其幽而近于人,则人得之而易其威。人主去其门而迫于民,则民轻之而傲其势。故曰:‘虎豹托幽而威可载也。’”意思是说,虎豹是兽类中最威猛的。当它们居住在深山大泽之中时,人们就会因惧怕其威风而敬畏它们。君王是天下最有势力的人。如果深居简出,人们便会害怕他的势力。虎豹若是离开他们所居的深山幽谷而走近人类居住的地方,人们就可以将它捕捉而使之失去原有的威风。做君王的若是离开王宫的门而与普通的人混在一起,人们就会轻视他而以傲慢的态度看待他。也就是说,虎豹只有不离开它们居住的幽谷深山,其威风才会使人感到畏怯。这里虽然尚未使用“调虎离山”一语,但已经包含只有将老虎调离深山,才能将其制服的意思。
【调虎离山的意思1】
调虎离山,是一个调动敌人的谋略。早在《管子》一书中就有“虎豹去其幽,而近于人,则人得之”这样的话。
在这一计中,“虎”是指强敌,这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山”是指对敌人有利的地形、条件。调虎离山的目的是将老虎(敌人)从其盘踞的“山”(有利形势)上引下来。
在古今中外的战争舞台上,运用这一计谋调动敌方离开有利地形,就我之范,再加以消灭的例子举不胜举,在现代政治、外交、经济等各种生活领域中,也应用得极其广泛,常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调虎离山,关键在一个“调”字,“调”要做得巧妙、灵活,隐真示假,诱敌就范。要知道,“虎落平阳可被犬欺”。
此计包含以下两种含义:
(一)虎作为百兽之王,其威力除了来自于它自身的勇猛外,它所盘踞的山势是它赖以生存和施展威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旦离开了这个重要条件,它自身的勇猛也很难发挥出来。因此将其从有利的地势上调离,使其威力无法得以施展,是最好的办法。
另外,虎为百兽之王,而百兽又都生活在山中。在山中,虎可借百兽以增势,百兽也可借老虎而显威。它们之间因互相勾结、狼狈为奸而提升了其威势,增加了与我对抗的力量。如果把老虎诱离深山,使它与百兽分开,就可大大分散、减弱虎势,这时再来降虎,就容易多了。
(二)我们要想消灭老虎,占领虎山是成功的关键。然而占领虎山并非易事,因为虎山又有虎守护,我们一时攻打不下,这时设法把虎引开,使山空虚,我们便可乘虚而入,一举拿下虎山。待虎发觉之后,已为时太晚,要挽回有利局面已经不可能了。而虎一旦没了老巢,就只得任凭我们发落了。即便我们不去动手杀害它们,它们也不可能生存太久。
我们在运用调虎离山之计时,要灵活运用“调虎”的技巧。一般而言,“调虎”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一)迷惑敌人,使其无所适从,最后只得自投罗网。采用各种手段迷惑敌人,造成敌人在判断上的失误。和敌人玩捉迷藏的游戏,将其引诱到别的地方来,以达到我们调虎离山的目的。
(二)激怒敌人,使其丧失理智,最后轻举妄动,不知所为。这和《孙子兵法》所说的“怒而挠之”是相同的道理。
(三)根据敌人的特点或需求,以各种各样的利益来诱骗敌人离开其有利地势或赖以生存之地。与之相反,也可以在敌人的内部或外部制造祸害,敌人为了自保就会逃离。这样也能达到我们调虎离山的目的。
(四)最好的方法是向敌人讲清道理,晓之以利害,使其自动退让。不动干戈之法是上上策。虽然这种方法不动一刀一枪,损失很少,但它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在于敌人必须是明智之人,否则很难实行。
应采取以下防范对策来应对敌人的调虎离山之计:
(一)抢先占领有利地势,并稳坐泰山,不为利诱所动。如果我们已经抢先占有地利,而使敌人处于不利的地位,就不要轻易放弃这一优势,并千方百计诱使敌人来我们这里决战,而不能性急浮躁,轻易离开,要“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要经得住各种诱惑,这是问题的关键。
(二)要能有去有回,灵活掌控自己的根据地,而不被敌人霸占。我们万不得已必须出山时,要事先规划好归山之路,不要出得去,回不来。另外离开山林不要太远,一有问题可及时回救。
(三)清楚适合自己的地形条件,但也不可过分依赖条件。我们要清楚自己的特点,清楚适合自己的条件。凡对自己有利的地势可以前行,凡对自己不利的地势,一定要尽早回避。我们可以利用条件,但不能过分依赖条件。
【调虎离山的意思2】
调虎离山,本意是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便于将之捕获,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用在谋略上,是说战场上若遇强敌,要善用计谋、用假象迷惑敌人,使之离开驻地,诱他就我之范,丧失他的优势,使他处处皆难,寸步难行,由主动变被动,这样我方就可以在敌人完全没有意料、没有任何准备的前提下,在对其不利的地点和时机下,发起进攻,出其不意制胜。《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最下策是攻打城池。”如果不顾客观条件,不考虑更巧妙的方法,攻坚作战就是自取败亡。如果敌人占有了有利地形,就不要去强攻争夺,更不要提敌人早有准备且兵力强大了。敌人早有准备,如果不加以利诱,也不可能前来攻打我;敌人兵力强大,如果我方没有充分地结合利用自然条件和人的因素,也不可能打败他。东汉元初二年,即公元115年,西羌攻武都。这时正是邓太后临朝,代十三岁的汉安帝处理国家大事。眼看羌族军队要攻陷武都,而且仍有南下之势。邓太后听说虞诩有将略,令其为武都太守。虞诩率三千兵马赶往武都。羌军早就知道虞诩很厉害,听说汉朝派他前来征讨,感到很紧张,羌人首领便率领几千人马在陈仓道上崤山山谷凭险设防,想在这里堵住虞诩军队的进攻。虞诩立即命令随行人马停止前进,宣称已上奏朝廷请兵增援,要等援军到来再一起进发。羌人闻知这一消息,十分高兴,就分头到邻近县城去抢掠。留在崤谷的少数羌军,也觉得虞诩一时不会进攻,放松了警惕。虞诩趁机前进,不分日夜,急行军一百余里,并命令将士们逐日加倍增修炉灶。羌人见汉军灶坑天天增加,以为汉军援军已经到来,便不敢发动进攻。
有人不解其意,问虞诩:“孙膑是减灶迷惑敌人,而您却增加炉灶。兵法上说,每天行军不超过三十里,以防止不虞之敌情,而现在我们却一天走了将近两百里。何也?”虞诩回答:“敌人兵多,我方兵少。走得太慢容易被他们追及,急行军就是为了让他们摸不清我们的情况。敌人见我们炉灶日增,一定认为是援军已到。炉灶渐增,而且行军迅速,敌人就不敢来追。孙膑是故意向敌人示弱,我却是向敌人示强,目的不同,所以手段就不一样。”周围人听了虞诩这番话,连连点头称是,佩服虞诩用兵有方。就这样,虞诩赢得了时间,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等到有利时机后,打败了羌兵,平定了叛乱。虞诩扬言等援兵到来后再走,是迷惑敌人,造成敌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被动;增加炉灶,是人为制造援军陆续赶来的假象。
【调虎离山的意思3】
调虎离山:调,调动,设法使老虎离开它所占据的深山,以便于捕获。比喻用计谋使对方离开原来的有利地势,以便乘机进攻。在军事中,指引诱敌人远离其作战的据点,在其没有任何凭借的不利条件下,与之进行决战。
调虎离山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其核心是“调”字。“调虎离山”要先让敌人离开有利地形,或者让敌人失去有利条件,再实施袭击和包围,其中调动对手既是关键也是难点,一定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