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观火的意思,隔岸观火是什么意思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8-26 20:45

第九计隔岸观火:就是在敌人内部有矛盾时,我们不必急于进攻,而是安静地等待敌人内讧,让他们互相仇恨,互相争斗,最后自取灭亡,这样我方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达到预期效果。

【原文】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注释】

1、阳乖序乱:阳,指公开。乖,违背。这里指敌方出现混乱,公开表现出秩序混乱。

2、阴以待逆:阴,暗中。逆,叛逆。这里指暗地里静观敌变,坐待敌方局势进一步恶化。

3、暴戾恣睢:指敌人内部几派之间任意胡为、反目成仇,出现内讧。

4、顺以动豫,豫顺以动:语出《易经·豫卦》。在这里的意思是,顺应敌方形势的发展,来着手自己的准备;然后等待敌人内部出现纷乱,等到有可乘之机,我方乘机取得胜利,就非常自然了。

【译文】

当敌方内部出现矛盾和混乱时,要静观其变。他们反目为仇、内讧内斗,是自取灭亡。我方则不露声色,根据敌方情况的变化而做相应的准备,随机应变,以等其自毙。

【按语】

乖气浮张,逼则受击,退而远之,则乱自起。昔袁尚、袁熙奔辽东,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曹操破乌桓,或说曹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来,不烦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传其首。诸将问其故,操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其势然也。”或曰:此兵书火攻之道也。按兵书《火攻篇》前段言火攻之法,后段言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合。

隔岸观火的意思,隔岸观火是什么意思

【隔岸观火计名源出】

此计源于《孙子·军争篇》中的“以治待乱,以静待哗”。计名原意为:隔着河观看人家起火,等待机会牟利。即指己方立于一旁观他者之意。在《孙子兵法》中还提到:名君名将常以慎重的态度以达成战争的目的。他们若无有利的情况或必胜之优势绝不起来作战行动,若非万不得已时绝不采取军事行动。

而且即使我方兵力有必胜的优势,亦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地采取攻击行动,因为就算我方真的胜利,亦免不了要付出相当大的死伤代价,此种胜算不是最佳的作战方式。

尤其是当对方内部产生纷扰时,我方更应该袖手旁观,以待对方自灭,才是明智之举。在敌方内纷争起时,己方若即攻击,虽有战胜的可能,但亦可能造成反效果,因此算不得是好战略。总之,仔细观察敌情,正确地判断,才是成功的“隔岸观火”的策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隔岸观火的意思,隔岸观火是什么意思

【隔岸观火的意思1】

“隔岸观火”意同“坐山观虎斗”,也就是敌人自相倾轧的势头出现时,不宜急于去逼迫他,否则就会反击你。正确的做法是避得远远的,看着敌人自相残杀、自相削弱、自行瓦解。在这里“观”不是单纯消极地看,还要设计让火烧得更旺、更猛烈,甚至趁火打劫,从中捞取好处。

使用本计的正确方法就是要以静观变,随变而动。当两股敌对势力相争时,既不援助,也不鲁莽干涉,静观其变化,直到事情发展到有利于自己的地步时,才及时出击。

另外,运用本计谋必须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有“火”可观,即敌方内部发生混乱;二是要有“岸”可隔,因为在无“岸”的情况下必然会引火烧身。

“观火”的方式有多样,其主要的方式有:袖手旁观、静而暗观、退而远观、顺而动观。

在运用此计谋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不可急功近利,以免引火烧身。《孙子兵法》上有“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意思是说敌人在“火”旺盛的时候,切不可首先趋近取“栗”,否则会引火烧身。应当“隔岸”观察“火”的动向,等机会到来时,再采取行动,这样既保证了自身的安全又能取得成功。

(二)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通常而言,内部矛盾会随着外部矛盾的加剧而缓解,相反,外部矛盾的缓解会导致内部矛盾的加剧。在两虎相斗时,可以坐山静观,让它们互相撕咬,两败俱伤。趁此有利时机采取行动,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取得胜利。

当敌人运用隔岸观火之计时,我们应采取以下防范对策:

(一)要以大局为重,搞好内部团结。不考虑大的共同的利益,而只是为了一点局部的、小集团的利益而同室操戈,这就等于把屠刀交到敌人手中,使亲者痛、仇者快。即使内部发生了矛盾,也应该及时反省,不可把矛盾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让敌人坐收渔翁之利。

(二)封锁内部矛盾。内部发生矛盾和分歧是难免的,最重要的是不能把这些情报提供给敌人,使敌人有隙可乘。内部的问题要解决在内部,切不可到处宣扬。在敌人面前我们一定要表现出团结一致、坚不可摧的气势来。

隔岸观火的意思,隔岸观火是什么意思

【隔岸观火的意思2】

此计是运用顺时以动的哲理,坐观敌人内部生变,我方则不采取攻逼手段,顺应其变,“坐山观虎斗”。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让敌人自相残杀,我则坐收其利,从而一举成功。敌方内部出现相互倾轧的情况时,如果我们趁此机会施加压力,敌方内部各派就会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我方就会遭到攻击;可是,如果我们远观其变,敌方内部各派的矛盾就会激化,可能出现火拼的局面。三国时期,袁尚、袁熙被曹操击败,逃往辽东;但是他们手下还有几千兵马。当初,辽东太守公孙康,因为仗着领地遥远,不肯服从曹操。曹操北征,击败乌桓,有人建议曹操趁此机会乘胜进击,征服公孙康,顺便一举擒杀袁氏兄弟。曹操则说:“我正要公孙康自己把袁尚、袁熙斩首,把他们的首级送来,根本不用动兵。”不久,等曹操从柳城班师,公孙康果然杀死二袁,把二人首级送来。众人不解,向曹操请教其中道理。曹操说:“本来公孙康就惧怕二袁吞并他,如今二袁来投靠,还带着这么多军队,他肯定猜疑。如果我们从外部进攻,他们双方肯定放弃猜忌而齐心协力抗拒我军。如果我们坐视不管,他们就会自相火拼,这是势之必然。”有人也认为这与《孙子兵法·火攻篇》中的内容不谋而合。《孙子兵法·火攻篇》前部谈到火攻的方法,后半说及用兵要谨慎的道理,这些都与隔岸观火这一计谋相吻合。

【隔岸观火的意思3】

隔岸观火:隔,隔开,隔离;观,看。从河这边看对岸失火。比喻在别人出现危难之时,袖手旁观,待其自毙。在军事上指不靠直接交战,而在敌人内部自相倾轧时,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促使其矛盾更加激化,在其两败俱伤时,从中取利。

隔岸观火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运用,“观”并不是消极的,有时要善于主动点火,有时候要想方设法让火烧得更大,然后视情况采取相应对策。

三十六计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