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的意思,围魏救赵是什么意思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8-26 20:47

第二计围魏救赵:“围魏救赵”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成功的战例,它主张对敌方避实就虚,善于抓住敌方的弱点,使敌人受到牵制,从而用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完满的成功,此乃转化敌我主动与被动地位的迂回战略。

【原文】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注释】

1、共敌:兵力集中的敌人。分敌:用计谋调遣敌人,使之分散为比较薄弱的几部分。

2、敌:用作动词,攻打。阳:指敌人强盛的部分。阴:指敌人的薄弱环节。

【译文】

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敌军分散再攻击。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之地更为有效。

【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围魏救赵的意思,围魏救赵是什么意思

【围魏救赵计名源出】

典故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的齐魏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国派将军庞涓带领八万军队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赵国派人到齐国求救,齐威王任命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带兵八万人前去救援赵国。

田忌接受了齐威王的命令后,立即集中军队,准备粮草、军械。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便召集全军将领商议进军路线。

将领们到齐以后,田忌说道:“大王命令我们去援救赵国,我们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明天大军兵发邯郸,与魏军决战,救援赵国。”

众将一齐应是。

这时,军师孙膑却说道:“田将军!我们的大军不应去邯郸。”

田忌听后,大惑不解,忙问:“大军不去邯郸,那该去哪里?”

“大军应当到大梁去。”孙膑说道。

田忌惊讶地说:“魏国八万大军正在邯郸城下攻城,我们军队不去邯郸城下找魏军作战,跑到大梁去干什么?”

孙膑笑道:“请问将军,大王命我们带八万兵去完成什么任务?”

田忌道:“解邯郸之围。”

孙膑道:“要想解开一团乱丝,不能用拳头去乱打;要想去给别人拉架,不自己能去参加搏斗。现在要去解救赵国的危难,直接去死打硬拼是不明智的。眼下魏国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防御必定空虚,我们如发大军直捣大梁,大梁是魏国首都,庞涓必然要回军自救。庞涓一撤军,邯郸之围不就解了吗?等到庞涓急急往回赶时,我们再在半路上打他个突击,不正好以逸待劳吗?”

田忌一听,恍然大悟,连叫:“好计!好计!”众将也都高兴地赞成。于是,齐国军队未去邯郸,而直接去了魏国首都大梁。

魏国军队虽在攻打邯郸,与国内联系却十分密切。庞涓突然接到探马报告,说齐国大军浩浩荡荡袭击魏国首都大梁去了。这一惊非同小可,他慌慌张张地带领部队撤离邯郸,日夜行军,回师自救。当魏军赶到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时,中了齐军的埋伏。魏军由于之前长期在外奔波作战,现在又是急行军,十分劳累;而齐国军队却以逸待劳,锐气正盛。魏军自然抵挡不住,被齐军打得落花流水。齐国军队未花大力气就赢得了胜利,解了赵国之围,凯旋而归。

围魏救赵的意思,围魏救赵是什么意思

【围魏救赵的意思1】

围魏救赵是中国历史上运用得最成功的军事谋略之一,因而被历朝历代屡屡采用。此计运用在政治斗争中则表现为围攻第三者,解救陷入困境的人。延伸开来,也可以指借一件事情解救另一件事情。它还被广泛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并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此计适用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对于来势凶猛的敌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与敌死拼,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在这种不利于我方的情势下应当避其锋芒,采用分导引流的办法,或者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牵制它,或者袭击敌人的要害部位威胁它,或者绕到敌人背后打击它。敌人被这么一折腾,必然会丢弃到手的肥肉,转主动进攻为被动防御。

在运用此计时,必须明确“围魏”是手段,而“救赵”是目的,不论“围”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救赵”。如果“救赵”这一目的不能实现,那么“围魏”则毫无意义。

我们在运用本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巧妙地选择突破口。突破口的选择是此计谋得以成功运用的关键,在选择突破口时,必须注意是否至少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它是否比“赵”容易进攻,从相对容易的地方下手,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从容易的地方突破不但能鼓舞士气,而且能形成破竹之势,如果难易程度相差不多时,则应选择对全局影响较大的地方入手。二是“魏”一定是敌人的必救之处,否则“围魏”便是徒劳的,无法实现“救赵”的愿望。

(二)要采取迂回进攻的策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一竿子捅到底”,有些事情,如果直接去办,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绕一绕弯或增加一些中间环节,就可以把困难避开或者把困难化解。

(三)要避敌锋芒,直捅敌人要害。面对强大的敌人,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向敌人横冲直撞,其结果无疑是头破血流。对于气势强大的敌人,要巧妙地选择进攻的部位,比如主动地避开敌人的实处,攻击其虚处。这样不但自己可以免受重创,而且可以保全实力进攻敌人的要害部位。

当敌人运用此计谋时,我们应采取以下防范策略加以应对:

(一)要迅速攻取眼前的目标,不可迟误,以防留下后患。对于到手的肥肉要迅疾吃掉,以防被狼叼走。所谓“夫兵久而利国者,未之有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对于“赵国”,我们应该迅速攻取之,以防被救走。

(二)提高警惕,以防身后遭袭击。当我们正在忙于追逐一个目标时,往往无暇顾及身后的祸患,这时就给敌人造成了可乘之机,正所谓“螳螂捕,黄雀在后”。我们在做事情时,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以防敌人突袭。

(三)要分清轻重缓急,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哲学上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它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不可不分轻重同等看待,况且也不可能做到所有的问题都兼顾,在不可两全的情况下,我们要分清轻重缓急,有重点地突击,否则,什么事也做不成。

围魏救赵的意思,围魏救赵是什么意思

【围魏救赵的意思2】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对强敌,要避其锋锐,如治水用疏导的办法分流;对弱敌,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像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所以当齐救赵时,孙子对田忌说:“想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纠纷,不能参与到搏斗中。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虚弱,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公元前353年,魏国派庞涓攻打赵国,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包围赵国国都邯郸。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田忌想引兵直趋邯郸。但是孙膑说:“当前魏国精锐都在邯郸,而国内空虚,所以我们应该采取进攻魏国国都大梁的战略。魏军得知消息后就会从邯郸返回救大梁,这样就能把邯郸之围解除。”于是,他们派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大军却绕道直逼大梁。庞涓得到消息后只得火速返回救援。魏军为疲惫之师,自然打不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当庞涓赶到桂陵时,齐军用计谋迎击魏军,使得魏军几乎全军覆没。

太平天国起义后,洪秀全领导的军队迅速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首都。可是这时发生了内讧,导致力量削弱,形势急转直下,最后被清军围困天京。为挽危局,洪秀全提拔了与清军浴血激战多年的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等为主将。这样,太平天国在军事形势上始有好转,但清军的江南大营仍在加紧围困天京。1860年三月,李秀成出奇兵,由李世贤攻湖州,李秀成则率谭绍光、陆顺德、吴定彩等,以轻骑六千人,用清军旗帜衣帽伪装,直驱杭州,一举攻克,浙江巡抚罗遵殿自杀。这时江南大营果然中计,急调一万多人,由张玉良率领奔救杭州。李秀成见敌人已到杭州,诱敌的目的已达到,当晚就从杭州撤兵,迅速经浙西入皖南,会合各路将领。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杨辅清、刘官芳等率十多万人齐集天京城外,五路合攻江南大营。天京城内的守军密切配合,战斗激烈。陈玉成首先突破天京西南的敌军长壕,当天太平军歼敌几万人,江南大营清军被击溃,残部退至镇江。后来太平军追击残部,又歼敌万人,迫使清朝钦差大臣和春自杀,帮办大臣张国梁落水而死,太平军取得了重大胜利。

【围魏救赵的意思3】

围魏救赵:魏、赵,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两个国家。其中魏都大梁在今河南开封,赵都邯郸在今河北邯郸。原意是指在魏国包围了赵国的时候,不直接去赵国解围,而是通过反过来包围魏国国都的办法,迫使其回救而解赵之困。引申为通过围攻来犯之敌的后方据点,迫使其撤回兵力的作战方法。

在这条计策中,“围魏”和“救赵”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围魏”是手段,“救赵”是结果。这可以说是一种避实击虚的策略。

三十六计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