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计的出处,连环计典故出处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8-26 20:45

连环计的典故出处:元代有杂剧《连环计》,以东汉末年王允为除去董卓,认歌妓貂为义女,予以连环,授以密计,离间董卓和吕布,让吕布除去董卓的故事。这个也是《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篇章故事。

【原文】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按语】

庞统使曹操战舰勾连④,而后纵火焚之,使不得脱。则连环计者,其法在使敌自累,而后图之。盖一计累敌,一计攻敌,两计扣用,以摧强势也。如宋毕再遇尝引敌与战,且战且却,至于数四。视日已晚,乃以香料煮黑豆,布地上,复前搏战,佯败走。敌乘胜追逐,其马已饥,闻豆香乃就食,鞭之不前。遇率师反攻,遂大胜。皆连环之计也。

【注释】

自累:指自相拖累,自相牵制。

以杀其势:杀,减弱、削弱、刹住;势,势力、势头。杀其势,这里是指减弱、刹住敌军来势汹汹的势头。

在师中吉,承天宠也:语见《周易?师》:“在师中吉,承天宠也。”即将帅在军中指挥一定会成功,因为得到了上天的帮助。

④战舰勾连:把舰船用铁环连接固定起来。

【译文】

敌人将强兵多,自身兵力不能抵挡,不能与他硬拼时,应当设法使他们自相牵制,以削弱其势力。正如《周易?师》卦中所说:将帅如能在军中巧妙运用此计,就一定能获胜,如同天神相助一样。

【按语译文】

庞统到曹营诈降,怂恿曹操把船只用铁索连起来,然后纵火焚烧,使船只无法逃脱。由此看来,“连环计”就是先让敌人自相牵制,然后再攻击它的策略。前一计使敌人自相牵制,后一计则攻击敌人,两计相扣,运用自如,就能摧毁任何强敌。比如宋朝的抗金名将毕再遇,曾经引诱敌人来战,边打边退,三番五次地缠住敌人,直至天色已晚,就用香料煮黑豆,撒在地上,又向敌营挑战,假装战败而退。敌人乘胜追赶,人饥马乏,闻到遍地豆子的芳香,马只顾抢着吃豆子,任凭你用鞭子抽打,也不肯走了。这时,毕再遇出兵反攻,大获全胜,这都是“连环计”的运用。

连环计的出处,连环计典故出处

【计名解析】

连环计:指多计并用,计计相连,环环相扣,一计累敌,一计攻敌,任何强敌,攻无不破。连环计原指如果敌人力量强大,就不要硬拼,要用计使其自相牵制,借以削弱敌方的战斗力。此计的关键是要敌人“自累”,就是自己伤害自己,盲目行动。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或其他场合,运用连环计都得重视效果,也就是一计不成,或一计不足以成功,就要多计并施,设谋要不断变化,确保成功。

【连环计故事】

东吴联蜀施连环计破曹

赤壁大战时,周瑜巧用“反间计”,让曹操误杀了熟悉水战的蔡瑁、张允,又让庞统向曹操献上锁船之计,还用“苦肉计”让黄盖诈降。三计连环,打得曹操大败而逃。

东吴老将黄盖见曹操手下都不熟水战,水寨的船只一艘挨着一艘,建议周瑜用火攻曹军,并主动提出,自己愿去诈降,趁曹操不备,放火烧船。他的这一提议与周瑜心中所想不谋而合,但周瑜担心黄盖诈降不易成功。为了消除曹操的怀疑,于是他与黄盖合计上演了一出苦肉计。

第二天在营中议事的时候,黄盖当众顶撞周瑜,骂周瑜不识时务,并极力主张他向曹操投降。周瑜自然大怒,下令要将其推出斩首。在众将的苦苦哀求下才答应免其一死,但下令将其重打了一百军棍,打得黄盖鲜血淋漓。

黄盖挨打后,私下总大骂周瑜,并表示一定会寻找机会前去降曹。曹操派人多方打听,得知黄盖确实被打,如今正在养伤。他将信将疑,于是派蒋干过江查探虚实。而周瑜正在为火攻计难以实施而苦恼,可以说蒋干来得正是时候。蒋干是个自作聪明的书呆子,心中没什么计谋。周瑜一等他过江就将他软禁了起来,并与庞统合谋,假装两人失和,让庞统在蒋干面前不时大骂自己,并流露出想投奔曹操的想法。蒋干果然中计,跟庞统担保,假如自己逃脱,能顺利回到曹营,一定会在曹操面前大力举荐他。庞统便借机放走蒋干,一同到了曹营。

曹操对庞统的才华早有耳闻,对他推崇备至。一起巡视了营寨之后,庞统假意说,曹军营中兵士不习水战,受不了风浪,但好在兵多船众,数倍于东吴,如果把船都锁在一起,就能如履平地,不愁赢不了东吴。

曹操对水战一无所知,果然被骗。他立即下令将全营的船只都锁在一起。不久,黄盖就依计前来投靠曹操。他将船遮得严严实实,在上面装满油、柴、硫、硝等引火物资,按照事先联系好的信号,在船上插上青牙旗,划向曹军大营。曹营官兵见是黄盖投降的船只,就没做防备。哪料到黄盖的船忽然起火,火势熊熊,直冲曹营。风助火势,火乘风威,曹营水寨的大船又一个连着一个,想分也分不开,很快就陷入一片火海。而这时周瑜早已准备好快船,驶向曹营,把曹操数十万人马杀得一败涂地。

连环计的成功关键是要使敌人“自累”,就是指互相牵制,背上包袱,使其行动不自由。这样,才能给围歼敌人创造良好的条件。

连环计的出处,连环计典故出处

【连环计故事】

诸葛亮智取汉中

俗话说,“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这只是被迫无奈之举。真正的谋略大家,往往都是数计并用,这样成功的概率更高,也越有把握战胜敌人。

蜀汉两军在汉水对垒,两军隔河相对。诸葛亮察看了地势,让赵云携带战鼓号角,带着五百人埋伏在上游的丘陵地带。命令他们不许出战,但只要听到军营中发出炮响,便擂鼓助威。

第二天,曹兵前去挑战,可蜀军坚守不出。到了晚上,曹兵刚入睡,诸葛亮便命人放响号炮,而赵云听到后,也吩咐部下鼓角齐鸣。曹兵以为蜀兵前来劫寨,急忙起床应战,但出去一看,一个蜀兵都没看到,只得回营再睡。可没多久蜀兵那边又擂起战鼓,曹兵一阵忙乱,起来后还是没发现一个人影。一连三夜,曹兵被蜀兵折腾得苦不堪言,搞得筋疲力尽。曹操心里发憷,便下令退后三十里扎寨。

诸葛亮趁机渡过汉水,在岸边扎营。次日,曹操命徐晃前去叫阵,蜀将刘封应战。刘封打不过徐晃,转身便带领部队往水边逃走,并把军器马匹扔了一地。曹兵追赶过来后争相拾取,阵形不战自乱。曹操见势不好,忙下令鸣金收兵。可就在这时,之前还一路逃跑的刘备大军杀了回来,而黄忠、赵云也从两翼杀来。曹操只得率部逃往南郑,可此时南郑也已落入张飞、魏延手里,他又只好往阳平关逃去。

诸葛亮抓住时机,命令张飞、魏延截断曹兵粮道,又叫黄忠、赵云去放火烧山。曹操在阳平关听说粮道被截、山野被烧,心里吃惊,只得领兵出阳平关,希望能倾全军之力打败蜀兵。蜀兵出阵的还是刘封,他故伎重施,打不到几个回合便败走。曹操怕中埋伏,退回了阳平关。蜀兵果然杀了回来,在阳平关四个大门同时发起攻击,又是擂鼓、又是呐喊、又是放火的。曹操心中恐惧,急忙弃城突围,仓皇逃到许都,把整个汉中丢给了刘备。

在这场战役中,诸葛亮几番用计都十分精妙。他先是布置疑兵,迫使曹操退后三十里;然后过河背水结营,埋设伏兵,引诱曹操来攻;等到曹操退守阳平关,他又使出釜底抽薪之计,放火烧山,断其粮草供应;之后又趁曹操军心大乱之时,打草惊蛇,在阳平关城门四处放火,迫使曹操放弃阳平关和斜谷界口,进而占据整个汉中。

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只要抓住了要害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如此一环环地使用下去,便会达到半功倍之效果,也正因如此,连环计才会成功。

连环计的出处,连环计典故出处

三十六计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