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天过海意思故事出处-三十六计第一计:瞒天过海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8-26 20:17

瞒天过海:瞒,隐瞒,隐藏实情,不让别人知道;天,天子,即皇帝。瞒天过海原意是指用各种巧妙的伪装,遮挡住皇帝的视听,瞒骗他上船,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跟随大队人马安全顺利地渡过大海。引申为用伪装的手段作掩护,暗中活动。

瞒天过海是指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瞒天过海的应用常常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瞒天过海原文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译文】

防备周密时,更容易思想麻痹,意志松懈;对于司空见惯的事情,人们就不会产生疑惑。密谋往往隐藏在公开的事物里,而并不与公开事物相对立。最公开的事物中往往隐藏着最隐秘的阴谋。

【注释】

1、备周则意怠:防备得十分周密,容易让人精神松懈,不再警觉。

2、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属于我国古代传统哲学的范畴,指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此计中所讲的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在人们常见的、公开的事物里,而不是与这些公开事物截然相对立。

3、太阳,太阴:太,极,极大。此句指非常公开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极为机密的计谋。

瞒天过海按语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如开皇九年,大举伐陈。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拔之。

【译文】

施行秘密的谋略,不一定要在无人的地方进行。在深更半夜行窃,钻进僻静的巷子里杀人,都是愚蠢、鄙俗之人常干的勾当,真正的智谋之士对此是不屑一顾的。开皇九年,隋兵大举南下伐陈。大规模进攻之前,隋将贺若弼奏请统兵驻防江岸,每次移防时,他都把部队调往历阳城集中,并且大张旗鼓,营帐蔽野,声势浩大。第一次时,陈国以为隋将大举进兵,便调集全国兵卒准备迎战。后来发现隋军只是在移防,陈国便把军队遣回各地。隋军后来屡次移动部队,陈国便习以为常,不再戒备。贺若弼趁机挥师渡江,陈国居然未曾察觉。隋军因此攻下南徐州。

【计名源出】

典故出自《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统兵三十万,准备攻打高丽。

路过辽东,见到距长安五千余里的辽河水,唐太宗就起了悔意。不久,来到海边,波浪滔天的汪洋大海又让他心生恐惧,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谋士们的劝告。

东望高丽,隔海千里,太宗找来前部总管张士贵问计。张士贵无计可施,只好向薛仁贵请教。薛仁贵知道,太宗皇帝只是担忧大海难渡,无法征讨高丽。于是他对张士贵说:我有一计,可以让千里海水,到明天就全部不见,无论是太宗皇帝,还是士兵,就如同在平地上一样,都能平平安安地渡过大海。张士贵一听,立刻和薛仁贵一同去见太宗。薛仁贵告诉太宗,附近有位老翁,愿为他的三十万兵马提供粮草。太宗一听非常高兴,立刻宣老翁觐见。见了太宗,说及粮草,老翁说想宴请太宗,顺便请太宗亲自前去海边验收。唐太宗喜不自禁,带领征战的将领一起来到海边,但奇怪的是,眼前的上万间房屋都用帷幕遮围着,与平日所见不大相同。老人将太宗请进一间四壁挂着彩绣、地上铺着地毯的屋子。太宗带领一众将领入座后开始畅饮,不久,四面的帷幕却被风吹得呼呼作响,而周围涛声如雷,桌上的杯、盘有些也翻落在地。太宗心生疑虑,让人揭开帷幕一看,外面是一望无际的海水,分不清东南西北。太宗非常惊惧,问道:“这是什么地方?”张士贵回答道:“这就是我们过海的计谋。借着风势,已快到东岸了。”就这样,太宗在不知不觉中渡过了大海。

瞒天过海意思故事出处-三十六计第一计: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计谋精解

“瞒天过海”,实际上是利用人们对待社会现象的思维定式,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常常熟视无睹、深信不疑的心理,以假乱真。具体而言,也就是在外表上装作就要采取行动,使对方保持警戒之心,但实际上却不采取任何行动。如此反复伪装,使对方误以为这仅仅是虚张声势,而慢慢怠于警戒。这时即刻抓住对方的疏忽,乘虚而入,置对方于死地。

此计的关键在于“瞒”。瞒得过则万事大吉,瞒不过则弄巧成拙。但是,“瞒”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过海”的必要手段。

本计可以理解为以下含义:

(一)以假乱真蒙骗敌人。这是一种被优先采用的策略。就是向敌人出示一定的假象,而把真的行动或意图掩护或隐蔽起来。此法之所以被广泛采用,是因为虚假的东西很容易制造,而且付出极小的代价就能收到很好的蒙骗效果。

(二)隐藏行迹自由行动。敌人总是根据我们的行踪来判断我们的意图,根据我们的行踪来对我们施以干扰或攻击。如果我们把行踪隐藏起来,那么对方就无法判断我们的行动方向和位置。我们就可趁此有利的形势“为所欲为”,而不受任何干涉。

(三)以公开行动混淆视听。将秘密的行动掩盖在公开的行动之下,把敌人的注意力转移到公开的行动上来,而使其忽略在这种公开行动中隐藏的秘密行动。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很难做到不露出蛛丝马迹,所以我们以公开行动抛头露面,会使敌人失去警觉,这更利于我们实施计谋。

当敌人运用瞒天过海之计时,我们可采取如下防范措施加以应对: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敌人无论把事情做得怎样隐蔽,总难免会露出一定的破绽,正所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我们可依据敌人露出的破绽,顺藤摸瓜,见微知著,确定敌人的真实企图。绝不可被敌人一些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因为对方为了隐蔽自己,总要戴上假面具,一旦发现敌人遮遮掩掩、鬼鬼祟祟,我们就要提高警惕,寻根究底,揭开敌人的虚伪面纱。

(二)及早发现,及时反馈。敌人无论把事情做得多么隐秘,总会露出蛛丝马迹,一旦发现敌人有了新动向或策略行为发生了变化,要及时进行全面的信息反馈。绝不能熟视无睹,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在这里“及时”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发现过晚或是反应迟缓,都会给对方以可乘之机,导致最后失去有利战机,追悔莫及。

(三)严密防备,决不懈怠。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特别是对我们的敌人,更要提高防备意识,做到常备不懈,以防不测。敌人善于以假乱真,善于蒙骗,把敌人牢牢置于我们严密的监视和控制下,是预防被敌人蒙骗的最有效措施。

(四)穷追到底,使敌人的企图无法得逞。一旦发现敌人正在“渡海”或者已经“渡过大海”,也绝不要轻易放他们逃走,只要有一丝追上的希望,就不要放弃,直到追上为止。追赶敌人要讲究方法,不可死追硬追,要选择捷径。另外,要把敌人“过海”之后的企图扼杀在萌芽状态。

瞒天过海意思故事出处-三十六计第一计: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政治谋略案例

丁宝桢斩杀宦官安德海

清朝时,咸丰皇帝死后,东太后和西太后共同帮助同治皇帝处理朝政。东太后地位较高,西太后善于权谋,两人面和心不和。

这天,山东巡抚丁宝桢正在书房读书,只见德州知府匆匆跑来求见,而且哭得泪珠横飞。丁宝桢见状,忙问缘故。知府哭哭啼啼地说,安德海曾到他府上索要白银五千两,而且限他三天之内交出,否则性命难保。

丁宝桢明白:安德海的确不好惹,他在西太后那里可是最得宠的一个太监,贪赃枉法,无恶不作。但由于他的特殊身份,一般人都惹不起他。丁宝桢决定趁机把这个宦官除掉。

原来安德海私下里得到了西太后的恩准,出宫搜刮民财,但是他并没有皇上的圣旨,也没有太后的手谕。而大清祖训规定:内监不许私自离开京城四十里,违者由地方官就地正法。丁宝桢巧妙地抓住了这一条。因为东太后素来与西太后有矛盾,若是知道了此事,定会降旨斩杀安德海,而西太后明知自己有错,所以也不敢太张扬。

于是,丁宝桢立即命知府去抓安德海,同时将此事禀报了东太后。不久安德海就被抓来了,他见到丁宝桢便破口大骂,因为他以为西太后拯救他的懿旨不久就会到。可是安德海怎么也没想到,东太后的懿旨来得更快。

丁宝桢拿着东太后的懿旨念道:“安德海私自出宫,出京城四十里,依祖训,就地正法。”安德海一听,两腿顿时软了下来。

丁宝桢大喝一声:“来人啊!推出去斩了。”

正在此时,忽听有人在门外高喊:“西太后懿旨到!”丁宝桢知道西太后的懿旨肯定是来救这个太监的。放了安德海,得罪东太后;不放,西太后更不好惹。他想了想,命令道:“前门接旨,后门斩首。”说完命人将安德海推出后门。等丁宝桢跑到前门跪听懿旨,安德海的人头已经落地了。

丁宝桢不仅刚正不阿,而且足智多谋。他以大清祖训和东太后的势力为后盾,巧妙斩杀了作恶多端、背倚西太后的安德海,而且不留余地,不禁让人拍手称快。

宋太祖造伪书愚民保位

唐朝人李淳风与袁天罡曾写过一本预言奇书《推背图》,据说能推算出上下几百年的大事,也能推算出帝王是谁。这在群雄并起的五代十国大动乱时期,引起了《推背图》兴盛之风。宋太祖赵匡胤平定中原登上帝位之后,开始颁布诏令禁止此类书籍在社会上流行。

但此书流传甚久,根本不可能一下子消除。宰相赵普也主张不可能把违犯此诏令的人都抓来严惩。为了有效地降低推背之风所带来的危害,宋太祖想出一条妙计:他令赵普取来旧存的刻本,亲加检验后,对于其中没有应验的内容,打乱顺序重写一遍。然后秘密令人把这些伪书投放到民间与原来的《推背图》一起通行。于是,传习“推背”之学的人也搞不清楚书中的内容到底先后顺序如何。他们无法辨别书中内容的真伪,再加上内容烦琐,就丢弃了旧本而不再收藏。宋太祖以假乱真,最终瞒天过海,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瞒天过海意思故事出处-三十六计第一计: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军事谋略案例

苏军施障眼法破敌防线

1945年3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德国法西斯在东、西两线受到苏联红军和英美联军的沉重打击,陷入绝境。为了彻底击败负隅顽抗的德军,占领德国首都,与英美盟军会师,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发动柏林战役。柏林战役动用了苏联大规模的武装力量,共有4个方面军和10支舰队参加。围歼德军残余主力和包围、突入柏林的任务,由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和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共同完成。

4月14日,柏林战役打响。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挺进到奥得河畔。奥得河是一个关键的战略要地,德军在这里建立了两道坚固的防御带。朱可夫元帅决定对奥得河防御区实施坚决、迅速、集中的突破,为此调集了强大的兵力与火力。同时,为了使进攻更具突然性,加强突击的奇效,更有力地摧毁敌军的抵抗,朱可夫采取了巧妙的战术措施。进攻开始前,苏军实施了战斗侦察,先头部队越过敌军雷区,弄清了敌军主防部位。4月16日夜晚3点,进攻正式开始,苏军从空中和地面向敌军阵地猛烈轰击。20分钟后,轰击停止。就在轰击停止的一瞬间,苏军的143部强大功率的探照灯突然同时打开。光束强烈地射向德军,整个战场亮如白昼。这一前所未见的冲击方法使德军顿时惊慌失措,乱作一团。一时之间,德军搞不清楚这是什么新式武器,更弄不明白苏军下一步要做什么。剧烈刺目、迎面而来的灯光使处于黑夜里的德军几乎全成了瞎子。他们看不清苏军的位置,不知道要向哪里还击。同时,炫目的强光也使德军看不清自己阵地的情况,军官找不到士兵,下级找不到上级,炮兵搞错了武器结构的位置。而德军阵地则在苏军眼底暴露无遗,使苏军毫无遮拦地尽情打击。苏军步兵和坦克兵未费多大力气,就冲入德军阵地近两公里。

在朱可夫元帅指挥大军向奥得河德军阵地突击的同时,科涅夫元帅领导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在尼斯河畔也向德军发动了突击。德军在尼斯河沿岸构筑了两道防御阵地,企图以此阻挡苏军的攻击。16日凌晨,科涅夫指挥先头部队渡过尼斯河对敌发起冲击,查明了敌军沿河岸的阵地。天亮后,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开始。同时,苏军阵地上大量烟雾冲天而起。浓烟缓缓向河对岸德军阵地飘去。很快,尼斯河和德军阵地被浓重的烟幕所笼罩。德军被苏军施放的烟雾弄得眼前混沌一片,既看不清对岸苏军的情况,也看不见自己阵地上军队和装备的情况,顿时丧失了视野。苏军乘机强渡尼斯河。工程兵迅速开始架设载重舟桥,步兵则利用就便器材渡河。几个小时后,舟桥和可以通过炮车、坦克车的低水桥全部架设完毕。苏军步兵、坦克兵、炮兵顺利越过尼斯河。这时,席天卷地的烟幕还未散去,德军明明知道苏军在强渡过河,但他们无法判明苏军强渡尼斯河的突破地段在哪里,因而更无法瞄准射击,这样,眼睁睁让苏军渡过大河,突入自己阵地。苏军当天晚上就突破德军第一道防御带,并揳入第二道防御带近两公里。

在战场上,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有效地打击敌人,必须使用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方式让敌人成为瞎子、聋子,看不见、摸不着自己,而使敌人暴露在自己面前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瞒天过海意思故事出处-三十六计第一计: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商战谋略案例

初东明绝地逢生夺商机

1981年,初东明就任郑州化学试剂厂厂长。他上任之时,工厂产品滞销,困难重重,濒临破产。初东明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四方打探有利信息,希望厂子能绝地逢生。几经周折,他了解到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国家商业部所属有关部门进口了一批价值9000万元的油漆,但这批油漆都是按照欧洲地中海区域的特点配制的,在中国不适用,必须重新配制,否则全部报废。商业部连连向国内十多家工厂求援,可是谁也不敢接这种差事,商业部为此一筹莫展。

初东明经过认真分析认为:油漆市场前景看好,他们作为化学试剂厂完全有条件揽下这笔业务。可是他的这种想法遭到了厂里其他几位领导的反对,他们都认为这其中的风险太大了。初东明认准了这其中蕴藏着的巨大商机,于是他力排众议,果断地接下了这笔业务。厂里的职工不知道新厂长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他们也不知道这其中的风险有多大,但是只要有一线生机他们都会努力去做。经过全厂职工一个多月的苦战,油漆终于按照中国市场的需要调制完毕,油漆一上市,马上销售一空,当月创产值40万元,厂子随之扭亏为盈。

有时,让员工知道要做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十分必要的。每一种商业行为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果把全部的计划和盘托出,势必会造成员工心理的恐慌,从而直接影响到工作的开展。初东明厂长在厂子危难之际,果断把握商机,但他并未告诉职工其中的风险,而只是给他们以希望和鼓励,工厂在他的带领下终于走出了困境。

三十六计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