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共三段,皆为韵文。每段韵文,由若干句对仗的联语组成。每句皆押“平水韵”上平声“二冬”韵。本篇每句句末的韵脚字,“冬”“钟”“松”“龙”“蛩”“蜂”“雍”“峰”“浓”“庸”“舂”“茸”“恭”“镛”“农”“蓉”“宗”“慵”等,在传统诗韵(“平水韵”)里,都归属于上平声“二冬”这个韵部。这些字,在普通话里,韵母大多是“ong”(也有个别是“eng”);声调有读第一声的,有读第二声的。需要注意的是:“二冬”和“一东”这两个韵部的字,在普通话系统里韵母虽然没有区别,但在“平水韵”系统里,却属于两个不同的韵部,只能算邻韵。填词时可以通押,写近体诗时不可通押。本篇第一段的一字对“秋对冬”,“秋”和“冬”都是平声字,严格来讲,在声律上对偶是不成立的。若以“夏”字替“秋”,“夏对冬”,声律上对偶可以成立。但上句既然是“春对夏”,上下句明显是四季并列,故不宜改动。是以此处,我们并不改动《声律启蒙》的原文。但提醒诸君,“秋对冬”,对仗不合格,只是为了行文方便。这是《声律启蒙》全书在对仗方面唯一的一处破例。“观山对玩水”一句,“玩”字今读平声,和同是平声的“观”字,在声律上对偶不能成立;但在“平水韵”里,“玩”字读去声,“玩”和“观”是仄对平,对偶成立。七字对“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一句,“恰恰”对“雍雍”,是叠字对叠字。叠字对叠字,是对仗的基本要求。第二段三字对“花灼烁,草蒙茸”一句,“灼烁”对“蒙茸”,是联绵字对联绵字。联绵字对联绵字,亦是对仗的基本要求。“灼烁”和“蒙茸”,都是叠韵联绵字,且偏旁各自相同(“灼烁”都是“火”字旁,蒙茸都是“草”字头)。
《声律启蒙·二冬》原文
二冬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衔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春日园中莺恰恰??8],秋天塞外雁雍雍。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镜奁对衣笥,野杵对村舂。花灼烁,草蒙茸。九夏对三冬。台高名戏马,斋小号蟠龙。手擘蟹螯从毕卓,身披鹤氅自王恭。五老峰高,秀插云霄如玉笔;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
仁对义,让对恭。禹、舜对羲、农。雪花对云叶,芍药对芙蓉。陈后主,汉中宗。绣虎对雕龙。柳塘风淡淡,花圃月浓浓。春日正宜朝看蝶,秋风那更夜闻蛩。战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逸民适志,须凭诗酒养疏慵。
《声律启蒙·二冬》拼音版
二冬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衔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镜奁对衣笥,野杵对村舂。花灼烁,草蒙茸,九夏对三冬。台高名戏马,斋小号蟠龙。手擘蟹螯从毕卓,身披鹤氅自王恭。五老峰高,秀插云霄如玉笔;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
仁对义,让对恭,禹舜对羲农。雪花对云叶,芍药对芙蓉。陈后主,汉中宗,绣虎对雕龙。柳塘风淡淡,花圃月浓浓。春日正宜朝看蝶,秋风那更夜闻蛩。战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逸民适志,须凭诗酒养疏慵。
二东·其一
衔泥双紫燕
春对夏,秋对冬。
暮鼓对晨钟。
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
冯妇虎,叶公龙。
舞蝶对鸣蛩。
衔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
春日园中莺恰恰?
?8],秋天塞外雁雍雍。
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注释
1妇虎:传说古代有一个叫冯妇的人有勇力,会打虎。
2叶公龙:叶公子高喜好龙,室内及物品到处画的都是龙。天龙受到感动,就来到他家前,头伸进窗子,尾拖在庭堂。叶公子高一见,吓得失魂落魄,夺路而逃。
3蛩(qiong):古书上指蟋蟀,也叫促织。
4紫燕:燕子的一种,也称越燕。
5课蜜:采蜜,酿蜜。
6雍雍:鸟和鸣声。
7迢递:遥远。也可作“迢迢”。
8巫山:在古夔州府巫山县大江之滨,形如巫字,有十二峰。
译文
春对夏,秋对冬,黄昏的鼓响对清晨的钟声。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冯妇打虎,叶公好龙,飞舞的蝴蝶对鸣叫的蟋蟀。紫燕成双成对衔泥筑巢,黄蜂成群结伴采花酿蜜。春天的花园里黄莺一高一低追逐着吟唱,秋天的塞外大雁一前一后地哀鸣。雄伟的秦岭在云中穿梭,绵延八千里长路;险峻的巫山烟雨蒙蒙,耸立十二座高峰。
典故
冯妇打虎
晋国有位冯妇,曾经赤手空拳打死猛虎,为民除害,因此他被提拔做了官员。有一次,他与一些人经过一个山上,看到许多人正追逐一只老虎。老虎背靠山崖,面对着人群,但没有一个人敢上去碰一碰老虎。
冯妇却二话不说,卷起袖子,跳下了车,立即朝老虎扑去。老百姓看了,都一起对冯妇叫好。可是,车上那些当官的却嘲笑冯妇,说他不该混杂于老百姓之间干那有失身份的事。但冯妇却不管这些,他仍然向猛虎冲去。
冯妇打虎的故事后来被人们广为传扬。
二东·其二
斋小号蟠龙
明对暗,淡对浓。
上智对中庸。
镜奁对衣笥,野杵对村舂。
花灼烁,草蒙茸。
九夏对三冬。
台高名戏马,斋小号蟠龙。
手擘蟹螯从毕卓,身披鹤氅自王恭。
五老峰高,秀插云霄如玉笔;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
注释
1中庸:不偏为中,不变为庸。古代儒家以中庸之道为最高道德标准。
2奁:古代妇女梳妆所用的镜匣。笥:指古代用来盛衣服的方形竹器。杵: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可以用来在白里捣粮食,或洗衣时捶衣服。春:将东西放在石臼中捣碎。此处指臼,用石头或木头所制的器具,中部凹下。
3蒙茸:草乱的样子。九夏:夏天的九十天。
4戏马:即项羽戏马台,在江苏铜山县南。蟠龙:即蟠龙斋。桓温为东晋大将,所居斋室画有龙,所以称蟠龙斋;后刘毅也曾在此居住,刘毅小字蟠龙。
5摩:同“掰”。螯:螃蟹的一对脚。毕卓:晋人,性嗜酒,因酒废职。王恭:晋人。常披着鹤氅在雪地行走。
6五老峰:在庐山,因状似五老者,故名。
7三姑石:在江西星子县,击之声如铜钟。铺:大钟。
译文
光明对黑暗,淡薄对浓厚,绝顶聪明对平淡无奇。镜匣对衣柜,野外捣衣对村内舂米。花儿开得鲜艳,草儿长得细密,炎热的夏天对寒冷的冬天。高高的台子名叫戏马,小小的书斋名叫蟠龙。手拿蟹鳌像毕卓一样逍遥自在,身披鹤氅像王恭一样飘逸潇洒。高高的五老峰,像玉笔一样直插云霄;庞大的三姑石,像金钟一样在风雨之中传响。
典故
桓温的蟠龙斋
桓温,字元子、彝子,他是东晋人。曾为琅琊太守,被明帝长女南康公主拜为驸马,后迁徐州刺史,继任荆州刺史,封为安西将军。
桓温在晋永和二年率兵西征,收复蜀地,升任为征西大将军。从永和十年开始,桓温曾经三次出兵北伐,一伐前秦、二伐姚襄、三伐前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桓温在紧张的战斗之余,喜欢读书。他的家有一间不大的书房,就是供他读书和写作奏疏的地方。这间书房因画有许多龙,被称为
“蟠龙斋”。据说著名的《上疏自陈》和《辞参朝政疏》,就是在这间屋子里写成的。
二东·其三
花圃月浓浓
仁对义,让对恭。
禹、舜对羲、农。
雪花对云叶,芍药对芙蓉。
陈后主,汉中宗。
绣虎对雕龙。
柳塘风淡淡,花圃月浓浓。
春日正宜朝看蝶,秋风那更夜闻蛩。
战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逸民适志,须凭诗酒养疏慵。
注释
1禹舜对羲农:指上古的四位帝王:大禹、舜帝、伏羲、神农。
2陈后主:南朝时陈朝的后主叔宝,字元秀,在位七年后被隋所灭。汉中宗:指西汉宣帝刘洵,他是汉武帝曾孙,在位二十五年。
3绣虎:曹植能七步成章,人称绣虎。
4调雕龙:指刘勰的《文心雕龙》。
5那更:大致相当于“那堪”、“怎堪”、“不堪”的意思。
6逸民:古代称节行超逸、避世隐居的人,也指亡国后的遗老遗少。
译文
仁德对正义,谦让对恭敬,夏禹、虞舜对伏羲、神农。雪花对云朵,芍药对芙蓉。亡国的陈后主,中兴的汉中宗,曹植被称作绣虎,邹衍被称作雕龙。拂过柳塘的清风十分柔和,笼罩花圃的月光非常明亮。明媚的春天,最适宜观看蝴蝶在阳光下飞舞;萧瑟的秋天,最适宜倾听蟋蟀在深夜里鸣唱。战士建功立业,必然要靠战争来成就自己的勇猛威武;隐士实现愿望,必然要在诵诗饮酒中培养自己疏朗洒脱的气度。
典故
曹植七步成章
东阿王曹植是曹操的第四个儿子,就是魏文帝曹不的弟弟。曹植自小敏而好学,文才出众,十几岁时他就能吟诗作赋,因此曹不非常妒忌,曹不继位称帝后就借机打击曹植。
有一次,曹不对曹植说:“听说你才思敏捷,我却从没有当面试过。现在限你在七步之内,要做出一首诗;如果不能,我就要治你欺世盗名之罪!”
曹植无奈,只得一面走,一面做诗。还没走满七步,便做成一首: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全诗用同根生的其和豆比喻同父母的兄弟,用箕豆相煎来比喻兄弟不睦,自相残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曹植对曹不沉痛而严肃的责问,是批评,也是规劝。曹不当时听了这首诗,深受感动,此后就不再陷害曹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