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术
原文
为人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有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则不受矣,致疏远。故其有使失利、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
案例
鬼谷子认为,每个人在作抉择的时候,都要权衡利弊,灵活运用。我们要学会变不利为有利,让一切为我所用。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商场,总是像汪洋大海中的波涛一样,此起彼伏,机遇与危机并存。当危机出现的时候,一定要及时采取有利的决策,才能顺利达到理想的彼岸。
战国时期的孙膑,是一位大军事家,应该是一位极有谋略的人了,他著的《孙膑兵法》,至今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军事经典。然而,他也有龙困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时候,当年为情势所迫,他也不得不装疯避祸,而且其艰难程度,后人无一能赶得上。
战国初期,齐人孙膑和魏人庞涓拜鬼谷子为师,在一起学习兵法,所谓“同窗为友”,他们既然师承同一人,关系也就非常好。但是庞涓是个功利心极强又非常自私的人,才学不久,便认为学得差不多了,要求下山求取功名。临走时,他向孙膑表示,一旦得到重用,就请孙膑共享荣华。孙膑则留在老师身边继续学习,鬼谷子见他为人质朴,学习刻苦,就把私藏的《孙子兵法》全部传授给他。孙膑也学得非常认真,他一直寄希望哪天庞涓功成利就后回来找他,然后能学以致用。
而庞涓下山后径直去了魏国。一来因为他是魏国人,回魏国无可厚非;二来因为当时魏、韩、赵三家分晋以后,魏国极需巩固势力正在广招贤士。庞涓由于师承鬼谷子,再加上前面的地利和天时,到了魏国果然受到重用。但他并没有实现邀请孙膑下山的诺言。后来魏惠王听说庞涓的同学孙膑很有才能,就让庞涓写信邀请。庞涓心存私心,他本不愿与孙膑共享荣华。另外,他知道孙膑一直都比他学得好,担心孙膑来后会抢占他的地位。但是,事到如今魏王已开了金口,自己也就不好再推辞,无奈之中只得写信让孙膑前来。孙膑来了魏国,第二天,魏惠王接见了孙膑。二人谈起军国大事来非常投机,大有如鱼得水、相见恨晚之意。魏惠王喜形于色地对在座的庞涓说:“寡人想封孙膑为副军师,让你二人同掌兵权,你看如何?”庞涓心里老大的不痛快,但表面上却装出一副笑脸说:“当然可以。不过,臣与孙膑是结义兄弟,他为兄,我为弟,哪能让兄长屈居副职呢?依臣之见,不如暂时拜为客卿,等他立下大功,我就让位于他吧!”魏惠王觉得此言有理,就封孙膑为客卿——以客礼相待,并专门赐给了府第。庞涓的担心正逐渐应验,他心里也一天比一天慌,于是他就处心积虑地设计陷害孙膑。
庞涓不断在魏王面前诽谤孙膑,说:“孙膑是齐国人,虽然身在魏国,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如果掌了兵权,恐怕对魏国就危险了。”魏惠王对此没有理睬,见此方法不奏效,庞涓只好又生一计。三个月后,庞涓先派人伪造了一封家书,然后套了孙膑的回信,并将之篡改说他身在魏国,心怀齐土,有机会当在战场上倒戈相向,弃魏还齐,报效故国。
伪造的回信,很快就出现在魏惠王眼前,他看后信以为真,大吃了一惊。庞涓又进一步挑拨说:“孙膑的祖爷孙武为吴王大将,后来仍归于齐。父母之邦,谁能忘掉?孙膑心已恋齐,大王如重用他,有了兵权,那就太危险了。再说,孙膑之才,不亚于臣。若被齐国重用,必与我国争霸中原。大王不如杀掉他,以除国家后患。”魏王听信了庞涓的谗言要处死孙膑。孙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由座上客,立即变成了阶下囚。但庞涓此时又留了一手,他不想这么快就弄死孙膑,还想骗出孙膑所学的兵法,于是便装着同学的面孔向魏王求情,庞涓进宫见惠王说道:“孙膑虽有通敌叛国之嫌,但是罪不至死,以臣愚见,不如处以刖刑,使其终身残废。这样就免除了魏国后患,又使大王没有杀人之嫌,岂不两全其美。”惠王准奏后,庞涓又回府对孙膑卖好说:“大王本要杀你,是我一再保奏,才将死刑改为刖刑。这是魏国的王法,不是我不努力保你呀!”说完就做出了一副哭相。孙膑虽觉冤枉,但还是感激庞涓的救命之恩。庞涓便命行刑,自己还说不忍相看而回避了。
执刑人将孙膑的两个膝盖骨去掉,痛得他昏迷过去。继之,执刑人又在他脸上用针刺了“私通外国”四字,并以墨涂染。之后,庞涓就出来了。他如丧考妣地大声痛哭,亲自为孙膑敷药治伤,送饭送水多方照顾。
孙膑被在脸上刺了字又被剔去了膝盖骨,从此只能爬着走路,成了终身残废。庞涓倒是对孙膑的生活照顾得很周到,孙膑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庞涓的奸计,还把他当成知己。为了报答庞涓求情饶他不死的恩情,孙膑决定要为庞涓做点什么。一次庞涓说:“你那祖传的十三篇兵法,能不能写下来,咱们共同琢磨,也好流传后世。”孙膑想了想认为自己是个残废人,也没什么能报答庞涓的,就把兵法传给他吧!于是就答应背诵下来写在竹简上。他虽背得滚瓜烂熟,但若想写下来,却不容易。每天孙膑只能躺在那里用刀往竹简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刻,这件事引起了庞涓派来的侍奉他的仆人的同情,便将真情告诉了孙膑。孙膑恍然大悟,看清了庞涓的真面目,他愤怒地把刚写成的几卷兵书销毁,并很快想出一条脱身之计,于是他开始装疯。
孙膑大哭大笑的反常行为被庞涓知道了。庞涓急忙来看,只见孙膑一会伏地大笑,一会又仰面大哭,庞涓叫他,他就冲庞涓一个劲地叩头,连叫:“鬼谷老师救命!鬼谷老师救命!”庞涓见他神志不清,但怀疑他是装疯,就把他关在猪圈里,孙膑依然哭笑无常,累了就趴在猪圈中呼呼大睡,过了许久,还是如此。庞涓仍不放心,就派人前去探测。一天,送饭人端来了酒菜,低声对他说:“我知道你蒙受了奇耻大辱,我现瞒着军师,送些酒菜来,有机会我设法救你。”说完还流下了泪水。孙膑显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怪样子说:“谁吃你的烂东西,我自己做的好吃多了!”一边说,一边把饭菜倒在地上,随手抓起一把猪粪,塞进嘴里。
那人回报了庞涓,庞涓心想,孙膑受刑之后,气不过,可能是真的疯了。从此,他只是派人监视孙膑,不再过问,也没再动杀他的念头,孙膑活了下来。但是,孙膑仍不敢掉以轻心,一日未出魏国他的生命都没有保障,于是他仍然每天装成疯疯癫癫的样子。白天躺在街上,晚上又爬回猪圈,有时街上人给他吃的,他不是哈哈大笑,就是大声嚷嚷。这样久了,魏国的都城大梁内外都知道有个孙疯子。这件事很快传到了齐国。
后来,齐威王派辩士淳于髡到魏国去拜见魏惠王,设法找到孙膑,把他秘密运回齐国。并让另一个与孙膑长得相似的人继续假扮疯孙膑。两天后,里甲回报庞涓:大街上一口深井旁留有孙膑的破衣烂鞋,说孙膑已经投井淹死了。
孙膑到了齐国,齐威王一见之下,如获至宝,当即想拜他为军师,孙膑说:“庞涓如知道我在齐国,定会嫉妒,不如等有用得着我的时候再出面不迟。”齐王同意了。
后来,庞涓带兵连败宋、鲁、卫、赵等国,齐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孙膑的“批亢捣虚,围魏救赵”战略在“桂陵之战”中大败庞涓,但庞涓侥幸地保住了小命。最后,孙膑用“减灶法”引诱庞涓来追,暗设伏兵,将庞涓射死在马陵道上。魏国从此衰败,并向齐国进贡朝贺。在杀死庞涓后,孙膑便辞官归隐,专门研究起兵法来,才有了后来著名的《孙膑兵法》。
原文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于是,度以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公王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勤苦,然而不得已而为之者,可则决之;去患者,可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机,以正治乱、决成败,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者,以自决也。
案例
鬼谷子认为:“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机。”万事万物的决策都离不开事物存在的背景及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都有规律可循。决断事物要借鉴往事,研究现状,预测未来,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决策慎重,才能作出正确的决断。
没有审时度势作基础的当机立断,就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战国时代,赵国有一位将军,名叫赵奢,有一次,秦军攻打赵国的边境地区,赵王十分着急,就问属下的将军:“你们认为那个地方是否还有拯救的希望?”将军们回答说:“那个地方不但路途非常遥远,而且非常危险,恐怕没有得救的希望。”但是,赵奢却不赞成他们的说法,他说:“不错,那个地方不但遥远而危险,可是秦兵也占不到‘路近’和‘安全’的便宜,所以如果双方在那里会战,就如同两只老鼠在洞里相争,必定是勇敢的一方获胜。”赵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派他带领军队马上出发。结果不仅把秦军打败了,还解除了该地的危机。在这里,赵王的正确决策依赖于赵奢将军对边境地区情况的正确分析,这种分析就是审时度势。
决术,也就是审时度势的决策艺术,是指决策者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要了解时势的特点,估计情况的变化,对变化了的时间、地点、势态作敏锐、深入的具体分析,抓住新出现的有利于本地区、本组织发展的时机,作出果断决策,这一决策艺术,强调的是三点:第一,对变化了的情况,作具体分析;第二,抓住新出现的有利时机;第三,果断、及时地作出决策。引古证今,借鉴历史成功的经验,对突发事情快速地作出反应,这样才能确保决策的成功实施。
很多事都要借鉴以往的或前人的经验,并验证现在将要实施的计划,结合一切如常的氛围,最后选择机会实施谋略。
对古人、古事,人们总是能以更客观的眼光去对待,所以借古说今更具有说服性和征服力。典故、名人、名言、名句,均是文化传统的精粹,蕴蓄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与今人、今事又有着相通相似之处,恰到好处地借用古人、古事来说明今人、今事,而使对方由“古”联想到“今”,由“浅”联想到“深”,或在关键时刻,一语点破,以便对方明白己方的理脉和其中的道理,这种方法就是稽古喻今。
三国时的刘备有位甘夫人,虽出身贫贱之家,然而长得玉质柔肌、态媚容冶。刘备驻守徐州时,闻甘氏艳名,便纳为妾。后来刘备的元配夫人糜夫人早逝,刘备便逐渐提拔、扶正甘夫人做了夫人。由于甘夫人天生丽质,加之肌肤白若霜雪,刘备常常在户外望之,犹如月下聚雪的景观一般,令刘备十分陶醉,连亡命途中,也与甘夫人时刻不离。反正甘夫人是他老婆,宠爱备至也无可厚非。后来,有位河南人献给刘备一个精巧的玉人,高三尺,栩栩如生,光彩照人。刘备爱不释手,便把玉人放在甘夫人房间里,使两者媲美生辉。在他看来,眼下自己有巴蜀这块地盘,而且外事内政有诸葛孔明这位丞相张罗,不用他操心,于是常常一边拥抱着甘夫人,一边玩味着玉人,口中还念念有词道:“玉之可贵,德比君子,况为人形,而不可玩乎?”为自己玩物丧志寻找借口。这可急坏了甘夫人。她倒不是因为刘备爱玉人吃醋,而是因为这样下去,复兴汉室基业何以成功呢?
甘夫人知道,刘备经过长期努力才由一文不名的贩夫而拥有了四川,建立了蜀汉政权。这固然可贺可喜,但这只是起头,应该更加发愤图强。因为刘备原有的计划是复兴汉室,灭曹操,吞东吴,统一天下。但是今观刘备,自从建立蜀汉政权以来,玩弄玉人,宠信小人,意志颇为消沉,大志即将磨灭。长此以往,哪里还能展现他原来囊括四海、复兴汉室的宏愿呢?甘夫人不能不忧虑。她几次想摔掉玉人,又怕刘备不高兴,几次想谏言,但自己又是不参政的妇道人家,不好直言。后来,甘夫人终于从玉人本身触发起灵感,想到了春秋时代“子罕不以玉为宝”的典故,于是以此为谏辞,稽古喻今,说服刘备:
“古代宋人得以玉石,献给宋国的正卿子罕。可是子罕不但不接受,连看都不看一眼。献玉的人说:‘此玉呈玉人状,是一块稀世之宝,故而才敢奉献给你。’子罕却说:‘我平生以不贪为宝贵,你是以玉为宝贵,若是将玉赠送给我,那么,你我都丢失了宝贝,你丢掉的是宝玉,我丢掉的是廉洁这块宝。’所以子罕不以玉为宝,在春秋时代传为佳话。”
正当刘备听得津津有味之时,甘夫人又说:“现在曹操、东吴都未消灭,陛下你却以一块玉石玩乎股掌,你可知道,凡是淫、惑必生变,千万不可长此以往啊!”
刘备听后,沉思了一会,终于撤掉玉人,摒绝奸佞小人,振作而务大计了。
甘夫人的说服如何能奏效呢?正是因为她先以春秋时代子罕不贪玉的典故开场,使刘备听起来犹如习习春风,以为老婆只是与他谈论历史掌故,心里自然轻松舒畅,不会有反感和警觉。待到刘备解除精神防线,正欲垂耳听夫人的絮絮私语时,甘夫人却“篇末点题”,使刘备在遭受一击之时,顿时头脑清醒起来,意识到夫人讲典故的用意,同时也感悟到夫人之意是“苦口良药”,自己确实险些丧志,于是立即下定决心,幡然改进,致力于经世治国之大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