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忤合第六原文解析详解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8-26 22:32

鬼谷子忤合术原文解读

【原文】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解读】

本节讲述忤合之术要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选择和决定,“因事为制”。三国时期,大将关羽被吴国所杀,刘备一怒之下要为关羽报仇,出兵攻吴,结果被吴国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损兵折将。刘备也悲愤交加,病死于白帝城。当此之时,蜀国内部政权不稳定,南方少数民族不亲附,蜀地人民和上层人员之间矛盾尖锐,魏国也虎视眈眈,大兵压境。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描述这种情况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在这样的危急关头,诸葛亮并没有因为孙吴杀死关羽、逼死刘备而向其复仇。他首先考虑的是建立联合阵线,派使者恢复与吴国的联盟关系,两国相互承认政权的合法地位。由于两国的联合,诸葛亮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得以放手南征,七擒孟获,稳定了蜀国在南方的统治;然后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为蜀国赢得了几十年的生存空间。诸葛亮的做法,虽然与刘备、与当时蜀国面临的现实境况有“忤”,但是却和蜀国的长远利益相“合”。

鬼谷子·忤合第六原文解析详解

【原文】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能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

【解读】

百里奚一开始在虞国任大夫,晋国要假虞伐虢,宫之奇用“唇亡齿寒”的形象比喻来劝谏虞国国君,可是虞国国君却贪图晋国送来的礼品,答应了借道。百里奚由此知道国君昏庸无能,就不再向国君谈论政事,沉默不语。结果晋国在灭掉虢国后,返回时顺便把虞国也灭掉了,百里奚被俘虏至晋国。后来晋国要把女儿嫁给秦穆公,百里奚被当作陪嫁的随从送到秦国。百里奚以此为耻,就从秦国逃跑,结果被楚国人抓获。秦穆公听说百里奚贤能,想用高价赎回,但是又怕楚国不许,就用五张羊皮把百里奚赎了回来。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枷锁,向他询问治国的道理。百里奚推脱说我是亡国之臣,不值得大王询问。秦穆公说:“虞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不用你的缘故。”二人谈论国政,甚是投机,后来秦穆公封他为大夫。百里奚在虞国缄默不语,在秦国却发挥了重大作用,就是他知道忤合之术的道理,明白“合于彼而离于此”,做到了“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

鬼谷子·忤合第六原文解析详解

【原文】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真,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解读】

本节讲如何行忤合之术及其注意事项。行忤合之术,要做到“善背向”,“然后求合”,篇中已经举了伊尹和吕尚的例子,现在我们说一下马超。马超本来是张鲁的部下,刘备手下张飞与马超大战,不分高下。刘备就收买了张鲁的谋士杨松,杨松散布谣言说马超想造反。张鲁听信了杨松的话,就命令马超一个月内攻下西川,击退刘备。但是马超很明白这是一个根本完不成的任务。刘备这时就让自己手下的李恢去劝降,李恢本来与马超有交情,但是马超仍然对部下说:“李恢今天来是劝降的,你们埋伏在帐外,我一下令,你们就把他砍成肉酱。”李恢进来直接说:“你大祸临头啦。你和曹操有杀父之仇,进不能打败刘备,退不能制止杨松进谣言。四处无法容身,没有地方可以依靠。”马超一听,说:“你说得太对了,我该怎么办呢?”李恢说:“刘备重视人才,必成大业。你父亲和刘备也有交情,不如弃暗投明,这样更容易建功立业。”这样,马超就投奔了刘备。后来马超成为五虎上将之一,成就了自己的英名,可谓善于“求合”。当然,行忤合之术也要知己知彼、对方在要做的这个方面不如自己才可以,否则就容易自食其果。

鬼谷子·忤合第六原文解析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