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法五龙原文翻译解读案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8-26 22:26

鬼谷子·本经阴符·盛神法五龙原文

盛神法五龙。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人。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内修炼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化物。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法五龙原文翻译解读案例

鬼谷子·本经阴符·盛神法五龙译文

效法五龙,可以使人的精神旺盛。旺盛的精神中有五气,精神是五气的总帅,心灵是五气的住所,精神在人的身上以品德的形式体现出来。凡属于培养精神的地方都归于“道”。什么是“道”?“道”就是天地的本源,是天地的纲纪。创造万物的地方,就是天地产生的地方。化育万物的气,在天地之前就形成了,可是没有人见过它的形状,也没有人知道它的名称。于是称之为“神灵”。所以说,“道”是神明的源泉,而“一”是变化的开端。品德可养五气,心能总揽五气,于是产生了“术”。“术”是心气的通道,是魂魄的使者。人体上的九个孔和十二舍是气进出人体的门户,心是这些的总管。从上天得到生命的人是真人,真人与天融为一体。“圣人”通过内心的修炼,明白了这些道数,他们以此类推而明白了:人与万物一起生成,都是事物变化的结果。圣人为什么可以知晓事物明白事理呢?主要是他们明白有九个可以接受事物的“窍”。如果他们对事物有所疑惑,就会采取一定的方法去排除,如果仍然不通,那就是方法不当,他们就会换一种方法。当九窍畅通之时,五气就会得到滋养,滋养五气就要使精气在心灵中住下,这就是所说的“化”。必须先有志、思、神、心、德五气,才能形成“化”,其中“神”是五气的总帅。只要内心宁静、祥和就能养气,养气就能得到祥和。这四个方面都强盛了,周围事物的变化就不能对自己构成威胁了,对各种变化都可以用“无为”来处之。把五气寓于自身,就是所谓的神化,当这种神化归于自身的时候,那就修炼成为真人了。什么是真人呢?真人就是已经把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与大道完全符合,坚守无为法则来化育万物,他们以大自然的胸怀,广施善德来滋养五气,本着无为法则,包容智虑、思意,施展神威。士人如果可以心术通达,心神盛大,就能修养自己的心志。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法五龙原文翻译解读案例

鬼谷子·本经阴符·盛神法五龙注释

1、盛神:盛,旺盛,强盛;神,指人的意识和精神。

2、五龙:五行中的龙。

3、五气:文中认为气是万物生成的根源,形成风雨、寒暑、阴晴等天地间现象之源。五气指心、肝、脾、肺、肾五脏之气。

4、心为之舍:心是五气所住宿的地方。

5、德为之人:德是使人成为人的本源。

6、养神之所,归诸道:根据道来养神,道是万物的根源,也是养神的根本。

7、天地之始:天地的开始,此处指“道”。

8、一其纪:意为一是一切的纲纪。

9、化端:指变化的开始。

10、得一:得到一切。一通常认为是万物之源。

11、十二舍:是指目、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事等。

12、总:谓聚合,统领。

13、摄:指提起。

14、受之天:由上天传授到人间。

15、圣人:品德绝高的人。

16、类:种类。

17、化物:变化。

18、知类在窍:依靠九窍分辨事物的种类。

19、舍神:使魂魄停止、住下。

20、执一:专一。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法五龙原文翻译解读案例

鬼谷子·本经阴符·盛神法五龙解读

人身上有心、肝、脾、肺、肾五气。精神统率五气,而心灵是五气的住所,品德是五气的根本。“养神之所”在于道,而道是神明的根源,品德可以养五气,心志自然可以生术,而术又是心气所借用的手段,是灵魂的使者。九种器官、十二种住处都是气的出口,都由心来管制,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

文中重在讲述积蓄力量的问题。我们要注重从内部进行修炼。人生在世上,都是在自然之中,人所以能知道事物,就是九种器官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对事物疑惑时就需要通过心术去掌握。心术沟通之后五气就可以滋养,可以使精气固住,宁静可以养气,养气可以宁静。假如能修炼到精神常驻那就叫“从神到化”,对身体来说就是“得道成仙”。“得道成仙”就是跟自然相同,跟道数相合,坚守无为的原则,心怀自然,滋养五气。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利用宝贵的时间来加强内在的修炼,善于积累,不断磨炼,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时机成熟的时候,便可迅速出击,锐不可当。

世间的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与步骤,我们要学会耐心等待,等待收获更大、更好的“果实”。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学会如何积蓄力量,不打无准备之仗。

与诸葛亮相比,司马懿虽然不是贤相,没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但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物。司马懿不仅是将帅之才,还是君王之才。他能屈能伸,善于装疯避祸,善于寻求时机,善于识人用人,终于一举除掉了曹爽势力集团,使曹魏变成了司马氏的天下。

魏王曹睿病故后,曹芳即位,司马懿和曹魏的宗室曹爽同为顾命大臣,一同执政,但曹爽年纪既轻,又是贵族子弟,凡事都交给富有经验智谋的司马懿去办理。曹爽十分喜爱吃喝交游,聚集了一帮狐朋狗友,成天玩乐。有一天,大学者何晏对曹爽说:“大魏是曹家天下,不要过分相信外人。”

曹爽说:“先帝和幼子托付给我和太尉(司马懿),我当然要遵从遗命。”何晏冷笑道:“从前,老将军(曹爽之父曹真)与太尉一起领兵抗蜀,若不是三番五次受太尉的气,何至于早逝?”这话不禁引起了曹爽对司马懿的愤恨。于是,他与心腹一起谋划削掉司马懿的兵权。

曹爽与门客商量定了,就来见曹芳,说司马懿的功劳很大,应当加封为太傅。曹芳还是个孩子,不懂其中的关窍,就听了曹爽的话,把司马懿召来,封他为太傅。司马懿全无防备,大吃一惊,但又不能抗命,只得交出了带兵的印信。

从此,军权就落到了曹爽的手里。曹爽高枕无忧,经常带着家将门客出外打猎,有时几天不回城去,他的弟弟以及门客都劝他说,几天不回城,恐怕会有人发动兵变。曹爽笑道:“军权在我的手里,司马懿又在家养病,有什么可怕的?”后来,曹爽的弟弟曹羲求大司农桓范劝劝曹爽,曹爽听了,多少注意了一些。

恰在这时,李胜升任荆州刺史,按照当时的规矩,要前来向曹爽辞行。曹爽灵机一动,让他假借到太傅府上辞行,趁机察看司马懿的动静。李胜来到太傅府,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由两个丫头扶着才勉强撑起身来。李胜对他说:“我要去荆州上任了,向您来辞行!”

司马懿含混地说:“并州接近匈奴,可要好好防备!”

李胜说:“是荆州!”

司马懿大笑道:“你刚从并州来?”

李胜最后借用纸笔,才对司马懿说明白。司马懿看了好一会才说:“原来是荆州哇,我病得耳聋眼花了,刺史路上保重吧!”说完,司马懿用手指指嘴巴,丫头捧上汤水,司马懿就她们手中喝了,汤水还洒了一衣襟。最后,他流着泪对李胜说:“我年老力衰,活不久了,剩下两个儿子,要托曹大将军照顾,请李刺吏在曹将军面前多多吹嘘照顾!”说完指指两个儿子。

李胜走后,司马懿便披衣起床,对司与师和司马昭说:“李胜回去必定要跟曹爽说,他不会再疑我了,曹爽如再出去打猎,便可动手。”

李胜赶回大将军府,把情形一五一十地向曹爽作了汇报。曹爽大喜道:“这老家伙一死,我就什么也不怕了。”过了几天,他带着魏主曹芳,点起御林军,借口出城祭祖,打猎去了。司马懿抓住这个机会,带领儿子和众将,直奔朝中,威逼郭太后下旨,说曹爽奸邪乱国,要免职办罪,太后无奈,只得下旨。然后又占了城中的兵营,紧闭了城门。曹爽接旨后,本可以大将军印讨伐司马懿,但他生性昏懦,不听众门客的劝告,反而相信了司马懿的话,把大将军印交了出去。自己的宗族以谋反罪被处死,从此,政归司马氏。